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一、概念题1、矿山压力:采动后作用于岩层边界或存在于岩层之中使围岩向已采空间运动的力,即采动后促使围岩向已采空间运动的力,称为矿山压力。3、矿山压力显现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矿山压力现象,其基本表现形式为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4、直接顶在采空区内已跨落、在采煤工作面内由支架暂时支撑的悬臂梁,其结构特点是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上不能始终保持水平力的传递。5、基本顶指运动时对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传递岩梁的总和,在初次来压后,是一组在推进方向上能够始终保持传递水平力的不等高裂隙梁。7、支承压力煤炭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在煤层、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属于矿山压力的范畴。9、初次来压采煤工作面从切眼开采至基本顶首次断裂,使工作面发生明显的顶板下沉和支架承受较大的静载荷或冲击载荷,这种矿山压力显现叫做基本顶初次来压。10、周期来压基本顶周期性裂断及回转下沉引起的明显矿山压力显现。11、直接顶初次垮落25、冲击地压由矿山采动(采掘工作面)诱发高强度煤(岩)体变形能的瞬间释放,在相应采动空间引起强烈围岩震动和挤出的动力现象。二、简答题2、如何理解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的相互关系?所谓矿山压力是指采动后作用于岩层边界上或存在于岩层之中促使围岩向已采空间运动的力。而矿山压力显现是指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围岩变形与支架受力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矿山压力现象。矿山压力的存在是绝对的、客观的,它存在于采动空间的周围岩体中,而矿山压力显现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不仅是矿山压力作用的结果,同时它还与围岩的条件有关,围岩中有矿山压力存在不一定有明显的矿压显现,压力显现强烈的部位也不一定是压力高峰的位置。4、简述采场上覆岩层沿纵向运动发展运动的特点?(1)随采场推进,岩层悬露达一定跨度、弯曲沉降到一定值,强度低的软弱夹层或接触面在轴向剪应力作用下破坏,发生离层,并为下部岩层的自由沉降和运动向上部岩层发展创造了条件;(2)岩层的纵向运动总趋势大体上是由下而上发展的;(3)离层后上下岩层的运动组合情况由岩层的强度(包括岩性、厚度、裂隙等)差别决定,上部岩层强度较下部岩层越高,下部岩层越先于上部岩层运动,上部岩层运动滞后的时间越长。相反,则同时运动;(4)岩层的厚度较之岩性对岩层的离层和运动组合的影响重要的多。7、哪些因素可导致岩层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两种形式的相互转化?(1)当工作面推至端部开裂位置附近,提高推进速度可能会使原来呈弯拉破坏运动的岩层转变为剪断破坏。这就是在日常来压较均匀的采场,高产后往往出现切顶事故的原因。(2)改变开采程序。坚硬岩层覆盖的厚煤层,下行式开采时,顶分层的坚硬顶板可能整体切断,威胁生产。同时,跨落的大块造成中底分层假顶管理困难。为此可采用上行式开采程序。(3)强制放顶改变坚硬岩层的厚度,可以排除整体切断跨落的威胁,从而使破坏形式转化为弯拉破坏形式。(4)当工作面推进到断层部位,岩层悬露尚未达到中部裂断所必需的跨度,可能出现整体切断的危险。8、回采工作面顶板处理方式有哪些?采煤工作面顶板处理方式的选择,既要考虑地表和岩层的保护要求,又要考虑对工作面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上覆岩层范围及其组成岩层的变形能力、运动方式和对工作面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通常的顶板处理方法有:煤柱支撑法(如房柱、刀柱等)、缓慢下沉法、自然垮落法、厚层坚硬顶板特殊处理法和充填法。10、简述综采支架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综采液压支架的基本类型有支撑式、支撑掩护式、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撑式:具有较大的支撑能力,靠立柱和顶梁直接支撑顶板维护工作空间,顶板岩层在顶梁后部切断冒落。这种支架一般适用于稳定和坚硬的顶板。支撑掩护式:对顶板兼有支撑和掩护两种作用,支撑部分大于掩护部分。适合于中等稳定的顶板条件。掩护式:在结构上有掩护梁,支架顶梁较短,支撑能力较弱,顶梁上支撑力集中在靠煤壁附近,主要靠掩护作用维护工作空间。适用于松软破碎顶板条件。11、工作面支架对基本顶有哪两种工作方案?简述这两种工作方案对基本顶各自的控制要求。采场支架对基本顶有两种工作方案:“给定变形”工作方案和“限定变形”工作方案。“给定变形”工作方案对基本顶的控制要求:岩梁运动稳定时的位态由岩梁的强度及两端支承情况决定。在岩梁由端部断裂到沉降至最终位态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支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岩梁的运动速度,但不能对岩梁运动的最终位态起到限制作用。“限定变形”工作方案对基本顶的控制要求:采场支架对岩梁运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即在支架阻力的作用下,岩梁不能沉降至最低位态(无阻碍最终沉降位态)。岩梁运动稳定时的位态(岩梁运动稳定时采场的顶板下沉量)由采场支架的阻抗力所限定。12、给出位态方程的表达式,并解释其含义。位态方程的表达式:A—直接顶的作用力;—控顶末排最大顶板下沉量;—要控制的顶板下沉量;K—位态常数,由岩梁参数和控顶距决定。位态方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支架在“限定变形”状态下工作时,支架工作阻力与取得平衡的基本顶岩梁位态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力学平衡关系,理论上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力学方程。(2)因直接顶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顶板控制设计必须按直接顶沿煤壁处切断的最危险状态考虑,因此,支架必须承担起全部直接顶的作用力。位态方程表明,任何小于直接顶作用力的支护强度都是不安全的(即“非法”的)。(3)阐述了支架-围岩之间的双曲线关系,即需要控制的顶板位态越高(越小),需要的支护强度越大;反之,需要控制的顶板位态越低(越大),需要的支护强度越小。当需要控制的顶板位态=时,即为“给定变形”工作方案。14、按工作面布置方式分类,放顶煤采煤法分哪几类?放顶煤采煤法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整层放顶煤采煤法;预采顶分层放顶煤采煤法;预采中间分层放顶煤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22、简述沿空留巷从掘进到报废整个服务期间的变形过程。沿空留巷要经历如图所示的顶板活动和支承压力作用的全过程,在整个服务期间其围岩变形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1)实体煤中掘巷影响引起的围岩变形;(2)掘巷影响稳定后至上工作面回采影响前的围岩流变变形。iAThhKAPPThhAAPminPmaxabb'cKSd非法区AhihihihihAh(3)上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作用影响引起的围岩变形。(4)上工作面基本顶岩梁断裂后回转下沉显著运动引起很大的巷道围岩变形。(5)基本顶显著运动触矸后,进一步压实矸石的过程中引起的的围岩变形。(6)上工作面回采引起的顶板活动趋向稳定至下工作面回采影响前的围岩流变变形。(7)受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作用影响引起的巷道围岩变形。26、冲击地压按冲击时释放的地震能大小分为哪几类?并简述各类别的显现及迫害特征?(1)微冲击。小范围的岩石抛出和震动,局部破坏,单个煤岩块弹出,并伴有射击声响。(2)弱冲击。少量煤岩抛出的局部破坏,伴有明显声响和地震效应,不造成严重破坏。(3)中等冲击。急剧的脆性破坏,抛出大量煤(岩)体,形成气浪,造成几米长的巷道支架及设备破坏。(4)强烈冲击。使长达几十米的巷道支架破坏和垮落,损坏机电设备、需要大量修复。(5)灾害性冲击。使整个采区或一个水平内的巷道发生垮落。特别严重情况下波及全矿造成矿井报废。三、论述题1、论述采场推进过程中初次来压阶段支承压力及显现的发展规律?第一阶段:采场开始推进到煤壁支承能力改变之前。煤体特点:煤体没有破坏,弹性压缩;压力分布:一条高峰在煤壁上的单调下降曲线(负指数);矿山压力显现分布:与压力分布曲线相同,即煤壁没有进入塑性状态,各岩梁的跨度相等,同一位置的传递系数相同。第二阶段:从煤壁支承能力改变到老顶岩梁端部断裂前为止。煤体特点:煤体支承能力降低,随老顶岩梁的离层发展,其作为载荷与传递上部岩重的作用将逐步下降。压力特点:塑性区(包括煤体已完全破坏部分)压力逐渐上升,弹性区内则单调下降,其压力高峰在交界处。矿山压力显现特点:总体仍为单调下降曲线,但是具体讲则是塑性区内与压力分布相反,弹性区内与压力分布相同。第三阶段:从老顶岩梁端部断裂到岩梁中部触矸为止。煤体特点:支承压力分布与显现变化剧烈,压力分布与显现总体一致。压力特点:断裂线附近应力集中;以断裂线为界分为两个应力场;两个应力场中压力分布背向发展。矿山压力显现特点:岩梁断裂时,伴随压力的集中,该部位移近速度突增;断裂扩展或显著沉降,顶底板移近出现停滞甚至反弹;断裂结束后,内外应力场中的压力显现以断裂线为界呈背向转移变化。2、分析周期来压阶段采场与巷道中老顶岩梁端部断裂前后支承压力分布及显现的主要规律?(1)支承压力分布变化的主要规律:a、岩梁端部断裂前夕,在断裂线附近将伴有压力的集中;b、岩梁断裂结束时,以断裂线为界将支承压力分布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在断裂线与煤壁之间由已断裂岩梁自重所决定的“内应力场”,以及在断裂线外由上覆岩层整体重量所决定的“外应力场”;c、两应力场形成后,随工作面推进,各自的应力高峰以断裂线为界呈背向转移变化。(2)超前巷道中显现的主要规律:a、岩梁断裂时,伴随着压力在断裂线的集中,该部位顶底板移近速度将突然增大;b、随岩梁断裂扩展或显著沉降,由于断裂线附近的压力突然下降,煤层顶底板的移近出现停滞甚至产生“反弹”现象;c、岩梁断裂结束后,随工作面继续推进,内应力场中的压力显现也将以断裂线为界呈背向转移变化。3、下图表示在煤体边缘处于弹性状态的条件下,工作面煤体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试分析在此条件下巷道开掘的位置和时间如何选择?煤体边缘处于弹性状态条件下,老顶在煤体边缘裂断,由老顶回转下沉造成的顶板下沉量小;煤体边缘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由煤体变形引起的巷道顶板下沉量小、帮压小;支承压力高峰在煤体边缘,巷道底臌量小。因此,在无内应力场条件下的沿空留巷其维护一般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在有相适应的支护手段时,应积极采用沿空留巷。因为煤体边缘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故沿空送巷引起的围岩变形较小。当受本工作面回采影响时,如果煤体边缘由于叠加支承压力的作用进入塑性破坏状态,巷道围岩变形量会急剧增加。但支承压力高峰要向煤体内部转移,留小煤柱送巷2的的巷道将处于叠加支承压力峰值区内的巷道将处于叠加支承压力峰值区内,势必受到叠加支承压力高峰影响,巷道围岩同样会进入塑性破坏状态(两帮煤体处于单向受压状态)、而且小煤柱可能失去稳定性,因此留小煤柱送巷2的围岩变形也会急剧增加。如果叠加支承压力峰值不足以使煤体边缘发生塑性破坏,则沿空送巷1的变形量不大,不必在位置2送巷。巷道位置3在原始应力区中,只受超前支承压力作用,巷道围岩变形量最小。但煤柱损失大,且给下部煤层开采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深部开采和开采有冲击倾向性煤层更加不利。沿空送巷如在老顶触矸前掘出,则巷道将由于老顶回转来压而产生很大的顶板下沉;在老顶岩梁触矸石后掘巷,则不受顶板显著运动的影响。4、工作面侧向煤体边缘处于塑性状态下,绘图说明有哪几种沿空掘(送)巷位置,并分析其优缺点。工作面侧向煤体边缘处于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内、外应力场)见示意图。煤体边缘处于塑性破坏状态,支承压力分布出现了内外应力场,在此条件下,对于合理的送巷位置与时间分析如下:由图所示,煤体边缘处于塑性状态下有四种可能的送巷位置:在内应力场中的沿空送巷(位置1)和小煤柱送巷(位置2)、在外应力场中的煤柱护巷(位置3)以及原始应力区的大煤柱送巷(位置4)。由于内应力场中的煤体己发生塑性破坏,处于卸压状态,因此内应力场中掘巷不会引起支承压力分布和煤体力学状态的明显变化。从顶板活动和支承压力分布发展过程来看,老顶岩梁触矸后(内应力场稳定后)的沿空送巷1,不仅可以避免由于老顶显著运动而产生很大的巷道顶板下沉,而且在覆岩稳定和支承压力叠加过程中内应力场中的应力上升较少,巷道受采动影响较小,因此条件具备时应积极采用沿空送巷。老顶岩梁触矸后在内应力场中的小煤柱送巷2,同样避免了由于老顶显著运动而产生的很大的巷道顶板下沉,围岩变形较小。特别是当工作面需要挡矸、防漏风和防水时,一般采用在内应力场中的小煤柱送巷
本文标题: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山东科技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