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矿床属性:包括地质属性(基本属性)、经济技术属性和环境属性。矿产: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或有用物质资源。矿床成因类型: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如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等。工业类型: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进行矿床的分类。一般把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称为工业类型。同生矿床:矿体与赋矿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同时形成的矿床,矿体或矿床的成因与形成与赋存围岩存在某种重要的成因联系。后生矿床:矿床形成明显晚于围岩,二者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地质作用过程的产物。叠生矿床:复合成因矿床先期形成的矿床,又叠加了晚期形成的后生矿床。矿体: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矿山被开采的对象,矿体主要由矿石组成,具有一定大小、形态和产状。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对后生矿床成矿作用中,围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对有用矿物组分的富集,具有较大影响。矿体与围岩的界线可以是截然明显清楚的,也可以是渐变过渡的。母岩:指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矿床与母岩有一定成因联系。镁质超基性岩一般为铬铁矿的成矿母岩。主岩:指矿体赋存的岩石,或称容矿岩石、赋矿岩石,两者没有直接成因联系,仅具空间位置关系。矿石:从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和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脉石:指矿床中与矿石伴生的无用物质,包括脉石矿物,围岩碎块,矿体中的夹石。矿石矿物:矿石中能被工业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矿石中目前不能被利用的无用矿物。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金属矿石品位表示方法有所不同:大部分以金属元素重量百分比表示,有些金属以其中的氧化物(Ta2O5、WO3)重量百分比表示,贵金属用×10-6,砂矿用g/m3—kg/m3,金刚石使用克拉/m3。矿石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工业开采和利用的矿石最低品位。这一指标受开采条件,加工利用难易程序,交通运输条件,综合利用程度等经济因素和科技发展水平而变化的。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上地幔和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和有用物质在一定地质作用条件下,相对集中形成矿床的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在地球内部动热能源影响下,由地幔、地壳提供成矿物质以及携带它的介质,在各种复杂地质作用中造就矿石的堆积,称内生成矿作用。相应矿床有岩浆分凝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岩浆喷溢矿床,岩浆爆发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和各类热液矿床。外生成矿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在太阳能影响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一般是在地球表层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可划分为沉积和风化成矿作用。对应矿床:残余矿床、淋积矿床、机械沉积矿床、蒸发沉积矿床、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变质成矿作用: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经深埋或区域变质与局部热变质过程,使原已形成的矿床发生变质作用,或产生某种有用矿物的富集的变质作用。相应矿床有接触热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层控矿床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受一定的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其形成和分布与一定的岩相或岩性有关。这类矿床不包括典型的沉积、岩浆、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系列:由两个或更多的矿床类型所组成,它们分别含有一定的有用组分,产出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的不同地质部位,其具体生成地质条件不同,但都主要形成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同一或不同阶段,且从区域地质发展角度考虑彼此间存在内在联系,并构成一个四维成矿整体,即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在对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类矿床或某种成矿作用基本特征的概括。一般采用图解、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成矿要素、成矿过程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概括,用以具体指导对某类矿床的找矿工作。模式一般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成分、围岩性质、蚀变特征及矿床间的关系和总的地质背景。岩浆矿床:是岩浆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矿床。矿床主要和基性岩、超基性岩,如纯橄榄岩、橄辉岩、辉长岩等有成因联系。少数岩浆矿床与碱性岩和酸性岩有关。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依次从中晶出而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或称岩浆分凝矿床。早期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结晶时;有用组分早于硅酸盐矿物结晶或与早期硅酸盐矿物同时,此类矿床主要有产于镁质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岩浆冷凝过程中,有用组分在硅酸盐矿物结晶后的晚期岩浆阶段形成。主要有产于辉长岩、斜长岩类中的钛磁铁矿矿床和部分橄榄岩中的铬铁矿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大多数是由岩浆结晶分异末期所聚集的残余含矿岩浆在原地冷凝结晶而成。岩浆熔离作用:岩浆熔离作用是指均一的熔体在熔融状态下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的熔体,故亦称液态分离作用。由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熔离矿床。岩浆爆发成矿作用:早期晶出的橄榄石、镁铝榴石、金刚石晶体及捕虏体一起,迅速地沿深断裂上升,侵位于地表2-3公里处产生爆发并形成矿床的作用。岩浆喷溢成矿作用:含矿熔浆(或矿浆)沿一定通道喷溢至地表或贯入残火山口附近的火山岩系中,冷凝堆积形成矿床的作用。伟晶岩矿床:指与一定的火成侵入体成因有联系、矿物成分相同或相似、由特别相大晶体所组成,具一定内部构造特征,呈不规则脉状体的地质体(伟晶岩),当其中有用组分富集并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构成伟晶岩矿床。伟晶岩矿床分带:从边缘到中心,可分如下几个带:(1)边缘带:矿物晶体比较细小,主要由细粒结构的石英、长石组成,厚度不大,约为几厘米,形状不规则,有时不连续。与围岩界线明显,有时为渐变关系。(2)外侧带:矿物结晶颗粒较粗,主要呈细粒结构或文象结构。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等组成,有时也有绿柱石等稀有矿物出现。外侧带的厚度比边缘带大,变化也大,有时不对称也不连续。(3)中间带:矿物结晶颗粒更大,常呈粗粒结构、似文象结构和块状结构。矿物成分复杂,除块状的长石、石英和云母外,有绿柱石、锂辉石等稀有元素矿物。中间带交代作用发育,与交代作用有关的稀有元素矿物较多,常是稀有金属矿化发育的地段。此带厚度变化大,有时为几十厘米,有时可达数十米,是伟晶岩矿床的主要部分。(4)内核:由石英块体或锂辉石块体组成。热液矿床含矿气水热液的温度一般在500-50℃之间,当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中运移时,由于温度、压力和组份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平衡遭到破坏,其中的某些成矿物质通过充填和交代作用,发生沉淀、聚集形成的矿床称为热液矿床。特点:①热液是热液矿床形成的主要含矿介质,对于成矿物质的萃取、溶解、搬运、富集和沉淀起主要作用②成矿作用方式为充填和交代作用③成矿作用过程产生不同程度围岩蚀变④成矿作用受热液性质、围岩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或影响⑤成矿物质与围岩作用形成不同程度的矿化蚀变分带⑥形成的矿床种类多:W、Sn、Mo、Nb、Ta、萤石、重晶石、石棉等成矿作用:热液成矿作用是内生成矿作用演化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把深部矿质以及分散在岩石中的成矿元素萃取出来,经流体介质的搬运集中,并带到一定的构造-岩石中,通过充填-交代等成矿方式,将矿质沉淀形成矿床的作用。分类:将热液矿床划分为两大类:与岩浆有关气化热液矿床和非岩浆热液矿床类型。与岩浆有关气化热液矿床包括:接触交代热液矿床、斑岩型热液矿床、交代脉型与交代蚀变岩型、玢岩型铁矿、火山喷流热液矿床。非岩浆热液矿床包括:碳酸盐岩为主岩的(层控)铅锌矿床、砂页岩为主岩的铜矿床、沉积岩为容矿的喷流矿床、沉积岩容矿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围岩蚀变:气水热液作用于围岩时,围岩的结构、构造的矿物成分会发生变化,围岩的这种变化称之为围岩蚀变。主要类型有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接触交代矿床:是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产出的,由含矿气水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在成因和空间上与矽卡岩有关的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特点(1)矿床主要产于洋-陆、陆-陆之间造山带、大陆边缘坳陷带,特别在地球演化晚期的中-新生代,矽卡岩型矿床较为发育。(2)与接触交代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为钙碱性花岗岩与钙质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和火山岩)接触部位形成矽卡岩带,成矿物质叠加于内外接触蚀变带中。(3)矿床具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自岩体向围岩一侧出现:蚀变岩体→内矽卡岩带→外矽卡岩带→蚀变围岩,矿体多产于外矽卡岩带,产状一般与接触带一致,具有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巢状等形态,矿体规模一般较小,矿床多为品位较富的中小型。(4)矿石构造多为块状、斑杂状、条带状、团块状,矿石结构为较粗粒自形程度不等的矽卡岩矿物及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5)矿石矿物由无水矽卡岩矿物、含水矽卡岩矿物、氧化物、含氧盐、硫化物及硫盐类矿物组成,多形成W、Mo、Sn、Bi、Cu、Fe、Pb、Zn、U、Be、B、萤石等矿物。成矿作用:接触渗滤交代作用:溶液和岩石间的组份交换通过流经岩石裂隙的流动溶液实现。当上升溶液沿着几乎垂直于灰岩和硅铝质岩石的接触面流动时,溶液和围岩发生反应、溶解和吸取围岩中的组份,并将其带至上层围岩,与之交代反应形成矽卡岩。扩散交代作用:溶液和岩石间的组份交换,是以停滞的岩石粒间溶液为介质,通过组份的浓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实现。上升溶液沿石灰岩和硅铝质岩石接触面流动时,灰岩中的CaO通过粒间溶液,以上升溶液为媒介向硅铝质岩石方向扩散,相反,硅铝质岩中的Al2O3和SiO2以同样方式向石灰岩方向扩散,由于这种组份的交代是由双方相互的扩散作用进行的,所以又称为双交代。双交代作用的结果,接触带两侧的岩石发生成分置换而形成矽卡岩。接触交代成矿作用演化过程:(两个矿化期,五个矿化阶段)(1)矽卡岩矿化期(三个阶段)早期矽卡岩化阶段:以形成无水矽卡岩矿物为主,石榴石、橄榄石、符山石、透辉石、硅灰石、方柱石等。晚期矽卡岩化阶段:以出现含水矽卡岩矿物为特征,如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黝帘石、硅镁石等,它们交代早期无水矽卡岩矿物。氧化物阶段:以出现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等氧化物与含氧盐为特征。(2)石英—硫化物期(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形成高—中温热液条件,由Cu—Fe硫化物为主,常见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辉铋矿等。晚期硫化物阶段:形成中—低温热液条件,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碳酸盐矿物等。黑钨矿一石英脉“五层楼”:(1)微脉带,又称云母一石英细脉带,为一系列微细裂隙组成的蚀变带。由宽0.1-Icm的云母一石英组成,本身不具工业价值,是深部存在隐伏矿体的标志。(2)密集细脉带:位于微脉带之下,系由微脉合并而成,脉宽1-5cm,少数可达l0cm,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3)中脉带:由细脉带往下进一步合并而成,脉幅宽10cm,个别可达50cm,脉成组平行排列,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4)大脉带:由中脉进一步合并而成,脉幅大于50cm,个别为3-5m,是最有工业价值的矿体。(5)稀疏大脉带:又称尖灭带,分布于花岗岩中。矿脉不仅稀疏,而且随脉幅变小而逐渐尖灭。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指规模大、品位低、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岩浆期后热液细脉浸染型矿床。特点: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浅成斑岩有关,大部分斑岩型矿床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带矿床具有特征的面型蚀变分带,硫化物大量出现,矿床规模大、埋藏浅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矿体与围岩过渡关系,矿石品位低、矿化浅、易开采,分布均匀斑岩型矿床以Cu、Mo为主,伴生W、Sn、Au、Ag、Pb-Zn、Re、Se、Te等综合利用组分成矿机制:构造背景:大洋板块内部的扩张与俯冲碰撞带、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带中国大陆上:多发生在中生代大陆内部古板块复活构造带中,其复活造成板内挤压、碰撞和下部地壳的俯冲,在上地幔-下地壳引起分熔产生中-酸性岩浆侵入到陆壳得以成矿夹有富含铜的蛇绿岩套和火
本文标题:矿床复习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