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1-1必修III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的发展;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③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思想:私学兴起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A核心:“仁”与“礼”B政治: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C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A“仁政”B“民贵君轻”C性善论荀子A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唯物主义);B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A“道”是世界的根本B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C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A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C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2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董仲舒(前179~前104)1、背景:A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B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A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C针对为人处事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倡孝道。(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A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C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兴办教育(太学)、提倡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3、历史影响:A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把儒家思想神圣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三、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程朱理学,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背景: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B三教在彼此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C隋唐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甚2、程朱理学(1)二程的理学: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C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朱熹:-3-3A“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理”的本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历史作用: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C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背景:A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统治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吕经济发展;B阶级: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C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的发展;D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代表人物(1)李贽:①主张A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伪;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C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D“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4-4②意义:他的思想主张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的斗争精神(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主张:A揭露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顾炎武: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A提出了“众治”的主张;B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C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义: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③王夫之:代表作《船山遗书》主张:A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B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政治主张“循天下之公”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以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跨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可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简述儒学的发展历程A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冷遇。B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享受“独尊“地位C宋明:南宋是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理学的出现使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峰。D明清: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批判,具有时代特色。-5-5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A西汉:出现纸,发明植物纤维纸;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A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B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A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B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A改变人类作战方式;B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A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B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火药: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印刷术: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造纸术: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二、古代中国的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1、汉字与书法A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B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朝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及擅长东晋王羲之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6-6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擅长草书北宋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以行书名世2、绘画:(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③注重诗意。3、戏曲——京剧产生与发展:①形成: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新剧种——京剧。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②发展:a.同治1861年至1875年、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b.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c.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7-7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3、汉赋产生: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赋繁盛的背景: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4、唐诗: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5、宋词:①表现A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B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②宋词兴盛的原因A经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B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C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6、明清小说A繁荣的背景:①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同时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②经济领域出现一股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③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B表现:①成就: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②代表:《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8-8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开眼看世界课标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地主阶级学习西方:A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B魏源:主张: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
本文标题: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