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加强对武威市城乡发展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综合调控,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以资源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第五条规划层次及范围•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图集\02图集\03.规划范围界定图.jpg•(一)市域•包括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二)城市规划区•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将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基本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西北起于凉州区丰乐镇,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凉州区7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和5个乡,古浪县6个镇1个乡,以及黄羊河农场和马路滩林场,总面积约为2834平方公里。第一章总则•(三)中心城区•包括武威城区、重离子片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陆港中心区、黄羊片区,总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其中,武威城区北至金色大道北侧200米,南至连霍高速公路,西至金武高速公路,东至金色大道及武南东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北至南纬一路、南至金色大道、西至南经十四路,东至金武高速公路;北片北至北纬四路北侧约580米,南至北纬二路,西至北经三路,东至北经七路。•重离子片区北至天颐大道北侧约2200米、南至重离子南路、西至荣华大道西侧约500-1000米,东至威龙大道。•陆港中心区北至干武铁路,南至纬二十二路,西至经六路,东至经五路。•黄羊片区北至北环路,南至312国道,西至235省道,东至东环路。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第一节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第六条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甘肃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七条城市职能(一)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二)甘肃省重要的绿色现代农牧业基地。(三)甘肃省新兴工业基地。(四)甘肃省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第一节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第八条城市发展总目标•打造“三区一平台”,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示范区、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甘肃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把武威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洲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第九条城市发展分目标•(一)经济目标•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增加、经济总量上台阶和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二)社会人文目标•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特色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地区的建设目标,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生态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以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作为大使命,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全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贯彻落实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生态保护目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品质。第一节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四)资源环境目标•提高矿产、能源、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实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自然保护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市域水体水质大幅提高,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土壤污染、尘污染、有毒有害废气等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第二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策略•第十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策略•贯彻落实国家、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战略,以现有城镇和产业园区为基础,依托区域基础设施,构筑中心集聚、网络连接、带状组团的城镇和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发展,辐射带动全域城乡发展,实践经济转型跨越、文化传承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第十二条区域协调策略:联动协同,开放发展•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协调。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兰州在保税、国际物流等方面协作。推进金武一体化,打造甘肃重要的节点城市。提升宽领域、立体化的区域协调。积极参与建设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平台,联手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共赢发展。加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的共建共享,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策略•第十三条产业发展策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构建具有武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区域产业格局,探索欠发达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第十四条文化发展策略: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继承传统文化,将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促进城市文明传承进步,彰显城市特色,激发城市活力。围绕武威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儒学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葡萄酒文化等,挖掘武威历史文化特色,加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带动商贸、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影视、演艺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策略•第十五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要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强全域生态安全管控,严守生态底线,严控生态敏感区内的土地开发与城乡建设。按照“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推进和巩固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成果;实施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和推动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腾格里沙漠地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健全完善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建设沙区新村镇;以水资源承载力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协调发展与水和绿洲等核心资源保护的关系,探寻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推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确保绿洲城市的节约集约和生态宜居发展第二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策略•第十六条空间发展策略: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引导,按照“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模式,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布局人口规模,着力打造城镇集群和产业集群,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发展。重点强化中部绿洲区域的城镇集聚发展,强化中心城区,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发展重点镇,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产业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逐步形成体系完善、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坚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河西走廊独特的绿洲生态城乡统筹示范样板。•第十七条社会保障策略:服务均等、共享发展•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要求,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力措施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做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确保扶贫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加快产业培育,持续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加快移民点建设,为移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第三章人口和用地规模•第十八条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187-19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46%-50.4%,城镇人口约为86-95.8万人。•203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200-20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58%-60%,城镇人口约为116-123万人。•第十九条规划区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2020年,规划区总人口约为104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67%,城镇人口约为70万人。•2030年,规划区总人口约为118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79.6%,城镇人口约94万人。•第二十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60万人,其中武威城区约为5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78万人,其中武威城区人口规模约为61万人第三章人口和用地规模•第二十一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一)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人以内,其中武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7.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5平方米/人以内。•(二)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7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0平方米/人以内,其中武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69.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4.0平方米/人以内。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第二十二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推进开发和开放•推进干武铁路、武威通用机场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加强甘肃国际陆港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和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吸引国内外进出口货物在武威市的集散、加工和贸易,扩大本地农牧产品加工和出口,打造“中欧班列”品牌,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第二十三条主动承接兰白经济区的辐射带动•重点推进兰张铁路三四线建设进度,强化经济联系,推进工业园区协作发展,提升工业园区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深化甘肃国际陆港的区域协作,协同发展现代物流业,共同为外向型经济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旅游产业协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第二十四条推进“金武一体化”,建设“金武城市组团”•(一)职能分工协调。增强武威市的区域综合服务职能,与金昌市协同打造河西走廊商贸物流、文化休闲旅游、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与金昌市共同建设国家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扩大武威与金昌的产业配套关联,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及研发基地。共同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区、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共同建设国家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二)空间发展协调。整合金武区域空间组织体系,构筑“两核强化、一轴携领、多极带动、多点突破”的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两核是金昌市区和武威市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提升区域中心功能,合力构筑金武区域核心。一轴是指依托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2、陇海兰新线及金武高速公路形成的区域发展轴。多极是指金昌市永昌县城以及武威市天祝县城、古浪县城、民勤县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次级增长极。多点是指金昌市、武威市的重点城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技术扩散、以城带乡、先行先试的重要节点。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三)交通发展协调。推进区域内部交通衔接与连通。提升现有公路等级,金武公路提升为一级公路、民金公路提升为二级公路。合力开发对外联系通道。加快推进G569、北仙高速公路建设,打通交通“瓶
本文标题: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1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