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德国新闻史德国历史掠影一、德国简史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德意志(Deutsch)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德意志立国时期(920或919――962):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为查理曼大帝,(“罗马人的皇帝”),独立的西罗马帝国诞生。历史经过几百年后,又有了“西罗马”帝国。843年查理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帝国三分。大帝的第三个孙子路易,他统治的日耳曼加洛林王朝是德国的雏形。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919-1024),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就此开始。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加洛林王朝(843-911),嗣后皇帝由选举产生。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1806):后期普鲁士帝国崛起962年,萨克森王朝的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1075(1087)年教皇格雷戈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斗争30年战争以后,在德意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共由1789个独立政权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废除法兰克尼亚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空位时期(1254-1273)卢森堡王朝七选侯选侯制(1257-1356――1648):初三教会四世俗哈布斯堡王朝(15世纪初)(霍亨索伦王朝1417-1918):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正式形成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确认皇帝须由波希米亚(捷克)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等“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这使得“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帝国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当时在这片土地上分割出了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意志帝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之中,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唐晋:金玺诏书是对德意志王国一百多年以来政治法权的总结,宣告了以诸侯对皇帝为代表的的中央皇权的胜利。不仅承认德意志选侯拥有绝对的君主权力,有权选举国王或皇帝,而且还禁止城市之间的联系。直到1648年还有法律效力1517年,路德发表《95条论纲》。在16世纪初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1555年,达成了“奥古斯堡宗教和约”,路德的教派,即新的“抗罗宗”(现称新教),作为平等的宗教获得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各个诸侯都可以自行决定,他的领地实行哪种教派。1618――1648,三十年战争:确立欧洲民族国家的格局地方诸侯和皇室中央政权的斗争在“三十年战争”中达到顶点,战争使帝国遭受严重破坏,阻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分崩离析,帝国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战后,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提高,形成了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帝国中争霸的局面。1648年10月达成“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确认了1555年奥古斯堡的宗教和解,并在一点上做了重要的补充:臣民们不再有义务接受上层的宗教信仰。164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即选侯位(1640-1688在位),被后世称为大选侯,把普鲁士真正塑造成强权国家的奠基人。21701年,其子弗里德里希在科尼希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王国出现于德国的东北部。但这却遭到了维也纳哈布斯堡宫廷的嘲笑。弗里德里希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在位)获得了“士兵国王”的称号。对这个虔诚的书呆子来说,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勤俭的理财,是一切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才能得到有保障的持久幸福。”因此,他就—有时是用暴力—招募年轻的男子,并把军队扩大了一倍,达到了八万人。为使士兵绝对服从,他选择了惟一的方法—严厉的体罚。因而,“普鲁士式的调教”很快就闻名于世,但也臭名远扬。责任感、服从、纪律、秩序和勤奋,是这位“士兵国王”的最高价值。所有这些准则他都在军队中得以体现;他的目标是想把全国变成一座兵营。“普鲁士品质”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但后来却沦为声名狼藉;但如果没有这些,一个落后的小国,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了欧洲强国的通途。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在生命结束时,普鲁士已经具有一支欧洲第三强大的军队,不但消除了债务,而且还有了1000万塔勒尔金币的战争储备。174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1712-1786在位)登基为普鲁士国王。很多人都希望在普鲁士王位上终于来了一位哲人,以和平的理念统治国家。在短时间内确实也是如此。登基后没有过几天,他就取消了体罚;同样取消了国王干预司法的权利。他采取措施,让所有人不论什么阶层在法庭受平等待遇。然后,他又宣告信仰和宗教自由。“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这是他的一句名言。诗人戈特霍尔德·埃弗赖姆·莱辛在他的文章和剧本中,特别是在《智者纳坦》中,提出所有人在相互关系中,都应该理智、宽容和人道的主张。没有人在普鲁士反对这一观点,国王更是如此。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这时已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大帝(即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国王,终于使普鲁士变成了欧洲大国。1815年组成德意志联邦1848年革命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1918)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威廉二世:“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冯·比洛:“……我们不想把别人推进阴影,但我们要求在太阳底下有我们的位置。”1918年11月9日,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宣告“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威廉皇帝逃往荷兰,各地的诸侯纷纷退位。魏玛共和国(1919–1933)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纳粹德国(1933-1945)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两德分裂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德国统一(1990.10.3)19900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二、德国历史评价德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德国人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思想性的哲学家、最具穿透力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英国历史学家泰勒)三、德国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3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1945年一个问题:犹太民族为什么得到诅咒?时代杂志[1928年2月21日,25-27页]曾刊登过马丁·尼莫拉的一段布道词:“我忍不住要直言不讳地说:犹太人之所以陷入悲惨而屈辱的境地,就是因为它们所自恃的‘积极的基督教!’,他们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承受咒诅,就是因为他们所愿意接受的弥赛亚,仅仅是那种他们认为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他们自身的计划和目的的弥赛亚,这样他们就抛弃了上帝、上帝的道和上帝的约。所以当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显然不肯停止呼吁[犹太人]悔改和信靠上帝时,他们就排斥他,并把他交于死地。由此尽管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自由、强大和骄傲的人民,属于一个血统纯正、种族观念强的民族,他们依然要背负咒诅。”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他们多次抵挡他,为难他,弃绝他。主仍然充满爱心,“多次愿意聚集他们,如同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最后犹太人竭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他地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司提反:“哪一个先知不是不是你们组织逼迫地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竟不遵守。”学习一篇文章:《阿伦特和民族主义》1960年5月1日,在逃的前纳粹分子,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绑架,随后带回以色列。次年4月11日至12月15日在耶路撒冷受审,被判处绞刑。阿伦特以《纽约客》记者的身份目睹了审判的全过程,根据有关材料,写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在杂志连续发表,引起轩然大波。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训。”阿伦特强调“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实质上是强调思考在政治行动中的意义。这正是她对于极权主义运动的基础——群众问题的深入思考的结果。没有个人的反抗,也没有集体的反抗——对于纳粹在欧洲社会,不仅在德国,对几乎所有的欧洲各国,不仅在迫害者之间,而且在受害者之间引起的整体性的道德崩溃,她认为,耶路撒冷审判所提供的内容,是带冲击性的。谁之罪?对于一个民族的空前浩劫的反思,阿伦特在这里留下的启示是,必须在法律犯罪与政治、道德上的责任问题作出区分,不但要从政治体制方面追究历史责任,还要从人性道德方面追究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所谓历史的反思,就是反思责任。正如究诘共同罪责一样,认为共同无罪也是不成立的。阿伦特爱这个世界,她和她的著作,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温暖的光辉,使我们在黑暗中感知人性和真理的存在而深受鼓舞。一、德国早期报业的发展(神圣罗马和拿破仑时期)1、主要报刊第一章:近代报纸问世的时间应是1605---1610年,地点可能是荷兰、比利时、德国或瑞士,但以德国的可能性最大。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是第一张日报。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最早之一。(课本)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一份是《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当年9月4日,曾刊登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的一台新的望远镜的消息。另一份是《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奥格拉斯堡(一说在沃尔芬比特尔)出版。这两份都是每周定期出版的单条印刷新闻纸。1615年,艾莫尔创办《法兰克福新闻》,是一张周报,该报每期有数条新闻,因而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艾莫尔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随着邮路的改进,出版日报成为可能。1650年书商里兹在莱比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对于德国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1682年,奥·门克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家科学杂志《学术纪事》;1688年,克·托马斯在汉堡创办了文学与哲学杂志《每月论坛》,其思辨色彩比其他国家的杂志要浓厚。康德(1724――1804)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
本文标题:第三章德国新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