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西汉考古第一节西汉历史及时期划分、文化分区。一、西汉历史秦朝灭亡后,刘邦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西汉。战争过后,到处是一片荒芜残破的景象,于是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徭役等具体措施深得民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极力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很快巩固了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这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政制主义中央集权,武帝凭借西汉王朝近百年的积蓄,北击匈奴,开发西南,加强了内地及外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西汉王朝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西汉后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日益加重,贵族、宽官僚和地主“多畜奴婢,田宅亡限”,造成农民大批破产。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极其尖锐的社会问题。元帝沉湎于声色,不理朝政,成帝、哀帝政策不利,到平帝时,由于他年幼,王莽当政,造成了王莽代汉的后果,公元8年,王莽建国,到公元23年,新莽政权又在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淹没了。二、时期划分。按照一般的史学观点,西汉可分或三期。即西汉初至惠帝、文景之时到武帝元狩五年前。西汉中期,从武帝元狩五年铸五铢之后,到昭帝末年。西汉晚期,从元帝开始,到平帝结果,再续之王莽建新朝的十六年时间。三、文化分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西汉早期,六国旧地的各经济文化区,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了。西汉中期、晚期、虽然文化融合、交流不断的进行,但仍有不少各自的传统特点,这些特点在考古发掘的墓中表现更为突出。1、关中地区,原本是秦国的都城,西汉又在这建都,这里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2、关东地区,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小游地区。文化发达,面貌近似关中。3、河西、河套的长城地区,长城西部主要是新辟之地,军事,屯田遗迹较多。长城东部一带,燕文化传统明著。4、江淮流域及南方地区。文化面貌和中原的差别,一是原有的楚文化传统明显,一是越人文化基础上,江、浙等地,发展出了特点的汉文明。5、另外,还有西南地区,主要指四川省西部高原和云贵地区,这里的文化面貌又别具一格,西南夷各族文化无疑是西汉时期汉文化中的一支奇葩。2以上五个分区是很粗略的分区,各分区之内的文化面貌又不尽一致,所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分区将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参考资料1、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的版社,1979。2、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考古室:《战国秦汉考古》下,1983。第二节汉代城邑一西汉长安城(一)建都长安的原因第一,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地肥美,气候温暖湿润。泾、渭、灞、浐、沣、滈、涝、橘八水,蜿蜒期间,农业发达。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萧关,能攻善守,形势有利。(帝王之乡:西周、秦、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第二,前202年,刘邦在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娄敬献计洛阳,张良支持娄敬。理由是秦地被山带河,四面有山关之固可守,猝然有变,百万之众可具备。后来刘邦用陈平计,伪游云梦,逮住楚王韩信,就含有这样的因素。(二)汉长安城的兴建过程长安本是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名。《史记·卢绾传》载:“长安,故咸阳也”。前202年九月改秦兴乐宫为长乐宫,到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秋起明光宫,长安城营建了整整一个世纪。刘邦决定建都关中后,暂住栎阳,高祖八年(前199年),徙都长安城。所以,长安城的大规模修建共存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高祖时期,建长乐宫,“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八年(公元前199年)未央宫在萧何的主持下也初具规模,东阙、北阙、前殿,武库都已建成,徙都长安,但此时二宫之外,还是一片旷野,而且连外域也设有。第二阶段:汉高祖死后,汉惠帝始了扩建长安城的浩大工程。《史记、吕太后本纪》三年(前192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司马贞《汉宫阙疏》云:“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据《汉书》,惠帝元年(前194年)春正月开放始修筑城墙。大规模的动工是惠帝三年春,动用了长安附近六百里次内的男女夫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乃罢。同年六月,又征发陼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继续筑城。惠帝五年(前190年),春,又征发民夫十四万四千人筑城。到当年九月,工程方全部结束。第三阶段,是汉武帝时期,修明光宫,建章宫等。《三辅黄图》序云:“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3第四阶段:新莽时期。各个城门的改名,修王莽九庙等。(三)、汉长安城布局概况1.发掘经过西安长安城的勘探工作是1956年开始的。56-57年,勘查城墙、城门。1958-60年,勘查发掘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61-62年,勘查城内街道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和城西建章宫的范围。1975年以来,勘查发掘武库和未央宫周围的建筑遗址。90年代以后,探明东西市、未央宫、桂宫等。2.城墙和城门汉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方向基本上作正南北向。全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平直,其它三墙都有曲折。四面城墙总长为25700米。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总面积36平方公里,东墙6000,西4900,南7600,北7200米。城墙是横断面为梯形的版筑土墙。夯土层次晴晰,每层厚度约为10厘米左右,夯土土质纯净。《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长安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合今8.23米)。城墙剖面下宽上窄,倾斜度里外各约11度左右。基部宽度为12-16米左右。城墙外侧有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围绕。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十二个城门。如果由东墙北头按顺时针方向数,其顺序是:东城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城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城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城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宣平门:又叫东都门,王莽称帝后改名春王城门。后汉亦称青门。出此门是往东去的交通要道,汉时霸上关迎往来,都要经过此门。据记载,汉时宣平门外东十三里有轵道(亭名)。而《三辅黄图》云:“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这里,外郭亭成许就是指轵道亭而言。枳道亭东去四里为霸城观,观东去霸水百步。因为宣平门是汉长安城东出西入的重要门户。所以史书上记载的也较多。孝惠帝保赵王,迎之霸上。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太尉田蚡去霸上迎淮南王刘安。昭帝死后,召昌邑王刘贺赴长安,“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有人据此推测汉长安城有内外两重城墙。王莽更改宣平门及外郭亭之名为“春王门、正月亭”。四川画像砖有“亭前迎谒图”。作为汉都长安城门外的亭,其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一定更加可观。清明门:亦名凯门、城东门或籍田门,因为门向有籍田仓。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籍田仓名义上是天子亲耕之田,实际上是借助民力,以供祭祀,并以此表示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明门外可能有籍田和灵星祠(天田星或说龙星左角为天田官,主稼穑)。先农祠(即神农炎帝)等,皇帝线年在开春时要从此门往东亲耕籍田或祭祀农神。霸城门:亦名青绮门。王莽时更名为仁寿门无疆亭。《三辅黄图》卷一云:“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日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日青城门,或日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由此门通长乐宫,形成上有几十米的短街。因此,霸城门和清明门外在当时不可能为繁华的郊区。4覆盎门:又称端门。门南有下杜城,故亦名下杜门或杜门。王莽时改名为永清门长茂亭。安门:亦名鼎路门,为南城正中的城门。王莽时改名为光礼门显乐亭。门内的大街是城主要交通干道。西安门:王莽更名信平门城正亭。章城门:又叫光华门或便门,门外有跨渭永通往茂陵的便桥。王莽改为万秋门亿年亭。直城门:王莽改为直道门端路亭。雍门:又名西城门,王莽改为章义门著义亭。《汉书•外戚传》云:武帝鉤夫人之父“死长安,葬雍门。”横门:又名武朔门或光门,王莽改名朔都门左豳亭。横桥—石柱铁墩。横门附近是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亦为工商业的重心所在。厨城门:王莽改名建子门广世亭。洛城门:王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又日朝门,一名高门。发掘证实,西汉长安城的城门各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各8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的2米,实宽6米。在霸城内发现当时留下的车轨痕迹,宽度是1.5米。每个门道正好容纳四个车轨,三个门道可容车轨十二,证明班固的《西都赋》,张衡《西京赋》次及从三辅决录“等文献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三塗夷庭、方轨十二”是可信的。各个城门表现在门道与门道间隔上有两种不同的形制。如西安门和霸城门,门道之间相隔14米左右;另一种如直城门和宣平门,门道之间相隔4米稍强。原因是前者对着未央宫、长乐宫,这样城门就显得雄伟。城门全未用砖,而是顺两壁直立的阙口两侧沿边排列几对石础,础上用木村栿(梁),栿上立柱。再在上面修筑门楼。这种木构城门道自西汉至元,便用了近一千五百年。自南宋后期起才开始被子砖石拱卷结构所淘汰。汉长安城四门皆有设防。有执金吾之徼巡有城门校尉之屯卫。城门校尉之屯卫。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门候主管按时启闭城门。城门的焚毁年代多是在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此后东汉、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有的城门废弃不用,有的城门仅修一、二个门道使用。只有宣平门的三个门道,以焚毁之后,不止一次地修复沿用,至到长安城废弃为止。3.八街九陌《三辅黄图》卷二引《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宫殿疏》云“长安有八街”。《长安志》卷五“宫室三•汉下”的记载八条大街是:华阳街、香室街、章台街、夕阳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和前街。一说无前街应是城门街。既然,从每座城门都有一条大街通往城内那么,城内就应有十二长大街。但是因为长乐、未央宫占据了城内的西南隅和东南隅。因此由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为两宫所阻,形成四条短街,故除去这四条街,长5街恰好是八条,合乎文献八街。这八条大街成一直线,毫无曲折,最长的是安门大街(宽53米,中央驰道20米),计5500米,其次是宣平门大街计3800米。最短的洛城门大街,计850米。其余大街,长度多为3300米左右。八长大街的宽度都是45米。每一条待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间有两条宽约90厘米,深约45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为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约20米,两侧为官吏和平民行走的道路,名宽12米左右。这就是《西都赋》中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的街制。“九陌”何也?一般解释为“都城中的大路在古代,陌就是道(《广雅•释室》),而街也是道(《广雅•释宫》)。但《说文》中:街,四通道也。说明街和陌毕章不同,街是城中之道,而陌是郊野之道。所以九陌可能是指从汉长安城通往郊区的九条大道。当时汉长安近畿三辅地区“地狭人众,四方并臻”。不仅长安城中人口众多,而且四郊近县,杜霸五陵之间亦产“名都对郭,邑居相承。”的繁华之地。因此,从城内八条大街通往郊区的大道都是当时汉长安城郊的交通要道。加上章城门外的便门桥大道。可能就是古文献所载的“长安九陌”。汉长安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门的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直城门和西安门下都发现了用砖石砌的卷顶涵洞,宽约1.2-1.6,高约1.4米左右。此外,在建筑城墙时,还预光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成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入墙基,也用以排水。4.宫殿1961-1962年对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和城西的建章宫范围进行了勘探。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宫墙都很宽,其基部在20米以上。长乐宫平面很不规整,(周长在10000米左右,四面各辟一门,称司马门,有东阙及西阙,东宫,汉初皇帝在此视朝,惠帝以后为太后所居,面积6万平方米,约占全城的1/6,主要建筑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易殿及钟室。)未央宫平面方形,东西墙各为2150米,南北墙为2250米。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占长安城总面积1/7。桂宫在未央宫之北,西面隔城与建章宫相望。桂宫周长约5300米。A未央宫(西宫),为皇帝朝政—汉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王堂殿、宣德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未央宫始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由萧何主持其事。刘邦回长安“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若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
本文标题:第三章西汉考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