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一、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对教学及教学评价提出建议。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或其性质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程序。●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自¡°教学大纲¡±起经历了探求、确立、改革、发展四个阶段,它的发展轨迹,反映出语文界的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完善。第一阶段:探求时期(1949年¡ª1958年上半年)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等,教育部颁布。第二阶段:确立时期(1958年下半年¡ª1966年)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大纲的特点是: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第三阶段:改革时期(1978年¡ª1990年)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1980、1986年修订)★1978年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精要好懂有用要做到精要,必须区别语文知识和非语文知识的界限,基础知识和非基础知识的界限,只教最基本的、具有普遍运用价值的知识。好懂,主要是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有用,主要是教学过程要从听说读写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第四阶段:发展和深化改革时期(1990年至今)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与建国以来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该大纲在内容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特点。(1)终端性鲜明;(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2000年1月,教育部对初中¡°92大纲¡±进行了修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中,¡°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是过去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的。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简称¡°《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称谓在新世纪之初回归。••22000033年年::《《普普通通高高中中语语文文课课程程标标准准》》((实实验验稿稿))【【教教育育部部】】。。●●2007年: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开始进行修订。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二)、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教材: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选文陈旧,缺乏时代气息。二是比较复杂的编排模式,三是没有更新。•2.教学: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3.考试:考试问题很复杂,尤其是高考,受国家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教例: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来¡°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关心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不是仅仅关心学生是否记住某个结论,是否形成某项技能。•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目标标的的行行为为主主体体是是学学生生,,而而不不是是教教师师。。不不再再采采用用¡¡°°使使学学生生¡¡¡¡¡¡±±¡¡°°提提高高学学生生¡¡¡¡¡¡±±¡¡°°培培养养学学生生¡¡¡¡¡¡±±等等陈陈述述方方式式。。课课标标结结构构图图--------纲纲举举目目张张第第一一节节语语文文课课程程的的基基本本理理念念●1¡ª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理念的修改修订后的课程理念保持了原有的四条理念末变,但具体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夯实语文学科的基础来看,要求把握语文课程姓语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来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多运用,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发挥优秀文化和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语文的继承与发展来看,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让语文课程密切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接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从对比中可以发现,2011年版稿对这一理念作了如下重要修订:•第一,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改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改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的内涵是有争议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意思含糊,容易偏向语文的内容,容易偏向人文性。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本性、本质、本位的回归。•►问题一:为什么要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呢?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核心、本色所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语文课就不冉是语文课了,谈何精彩,谈何亮点,谈何质量!►问题二:语文教学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重点有何依据呢?●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内容,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二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简言之,一个是语文素养,另一个是人文素养。那么,这两个目的,应该以何者为重点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只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任务不仅是理解课文情境,而且要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从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拟制的阶段目标,具体而又明确,它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通观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以小学5-6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为例,共8条,第l条是会朗读,第2条是默读有一定速度,第3条是联系上下文惟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4条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第5条是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第6条是掌握儿种标点的用法,第7、8条是积累和课外阅读。•8条目标,每一条都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他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只是一种渗透。设计阅读教学的主线,理所当然应该以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你的教学主线如果远离了课标制定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主线恐怕耍打一个疑问号。•再其次从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目的有质的区别。一般性阅读,如成人的阅读,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或以消遣逸情为主要目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以教会阅读、学习阅读为主要目的。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情感,但其基本目的是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并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教,才能做到一石三鸟,一课多得。•最后从语文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应该可以物化为具体的事物。这种物化,表现在教材之中,就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标志。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既包含语文素养,又包含人文素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比如,一个学生会写文章,那么他必定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必定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光语言好不一定是好文章,光内容好也不一定是好文章,只有语言、内容都好才是好文章。•因此,抓住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关键,就抓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语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方法的习得远比单纯地传授知
本文标题: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