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讲群众路线方法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推动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和最终地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是群众路线方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的思想方法,又是我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党的群众路线方法论的含义、形成和发展二、群众路线的内容三、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路线比较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一、群众路线方法在辩证方法中的地位-(一)群众路线的含义人民群众是相对于个人、杰出人物和领袖而言的.我们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杰出人物\和领袖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杰出人物和领袖的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思想理论的宣传指导,二是对历史活动的发起\组织和领导.杰出人物和领袖的这些作用,是通过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而实现的,从而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运用辩证方法分析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对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群众需要领袖,而领袖则必须依靠群众.只有正确认识群众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和英雄的关系,是群众和个人的关系的重要方面。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否定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史观,根源于夸大人们的2思想动机的作用,而忽视了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因为对历史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只能是英雄的思想;既然英雄的思想寻历史活动起着决定作用,那未,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也就合乎逻辑了.英雄史观把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因而以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的方式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陷于了唯心史观.因此,只有只有运用辩证方法,正确地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才能正确地理解群众和英雄之间的关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3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重视党同群众的关系,重视做群众的工作,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关注着党群关系,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确立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江堰市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从而科学论证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而,把党群关系的好坏、亲疏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却是在无产阶级即将夺取政权以及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此期间,列宁曾经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而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这说明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决定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独创,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随着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我们党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我党群众路线的最早提出和形成我们党最早使用群众路线一词的是李立三。1928年11月,他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这时群众路线的含义还不太明确。1929年9月,陈毅按周恩来多次谈话精神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有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强调筹款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里初步揭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些思想观点充实了群众路线的概念。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4《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科学而精辟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系统地论述。他说:这次修改党章特别强调了群众路线,“因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他还强调指出:“人民群众必须有自己的坚强的先锋队,人民的先锋队必须密切联系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先锋队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独不能实现他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将党的群众路线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总结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历史经验,进一步阐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及其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关系,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载入党章的总纲。至此,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以党内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维方式研究232)群众路线是科学认识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具体运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5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科学而精辟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个过程中,从群众中来,大体上相当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大体相当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为基础。生产方式——人民群众三、群众路线方法论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将辩证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规定和影响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归根到底,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生产活动的主体又是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说:”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贵所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人民群众是分阶级的而革命阶级则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也就肯定了人民群众是一种最强大的生产力.列宁也同样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如果他们能活下去,我们就能拯救一切,恢复一切.”人民群众是一种最强大的生产力,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社会基本6矛盾所得到的结论,是群众路线方法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相对于个人、杰出人物和领袖而言的.我们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杰出人物\和领袖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杰出人物和领袖的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思想理论的宣传指导,二是对历史活动的发起\组织和领导.杰出人物和领袖的这些作用,是通过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而实现的,从而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运用辩证方法分析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对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群众需要领袖,而领袖则必须依靠群众
本文标题:第三讲群众路线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