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讲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1第三讲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教学目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教学内容:活动:我是谁?一、了解自我1、自我意识2、自我的内容3、自我的结构二、审视自我1、如何认识自我2、大学——生命的第二次出生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三、悦纳自我1、如何悦纳自我2、健全自我的标准推荐观看:于丹《庄子》心得第四集:认识你自己成龙电影《我是谁》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教学方法:教授法、测验法、讨论法活动:我是谁?——你眼中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眼中的你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材料:两张白纸,一支笔。5-8个同学一组。1、每个同学拿出第一张白纸,要求在15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写下这样的格式的句子:我是一个……的人。(至少10个)2例如:我是一个身高1.70的人。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2、每个同学,拿出第二张白纸,写下自己的姓名和一句话:我是张三,我很想知道你们心中我的样子,可以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我在你们心中的样子吗?谢谢大家。这张白纸在小组成员之间传递,每个同学写下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同学。匿名回答。白纸最后回归到该同学手中。3、每个同学对比两张白纸上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我眼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相同不同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4、分享:他人眼中的自己和我眼中的自己一样吗?是不是有些方面是自己看不到的?这些看不到的部分是自己吗?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表格,并回答以上问题。一、认识自我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32、对自我的划分(1)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认识,如:身高、体重、长相等;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如:心理过程、能力、性格等;社会自我——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如: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2)从自我观念看,包括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品质,对将来或者想象的自我的认识。(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实自我——个体认为自己实际上现在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投射自我——自己在与别人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我有怎样的评价。3、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自我认知:我是一个是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它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2)自我体验: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感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3)自我调控: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是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等。4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二、审视自我1、如何正确认识自我(1)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约瑟夫·鲁夫特和哈灵顿·英厄姆)提出了关于自我认识的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地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有四个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见图4-2),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加客观全面。自知自不知他知他(2)认识自我的三条途径A内省法。内省即自我省察,是指主体对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手段,情商高的人最善于通过自省来了解自我。自省是现实的,是积极有为的心理,是人格上的自我认知、调节和完善。自省同自满、自傲、自负相对立,也根本不同于自悔、自卑这种消极病态的心理。自省者审视自我,使个性心理健康完善,摆脱低级情趣,克服病态畸形,净化心灵。自省有助于强者伦理人格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一般来说,人们A公开的我B盲目的我C秘密的我D未知的我5往往可以影响和改变他们所了解的东西,当你想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时候,你首先必须有自知之明。但是要通过内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是比较困难的,至少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更困难得多。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有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大约60%以上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接近,其中,少数大学生是基本吻合的。还有1/3的大学生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差距较为悬殊,其中,个别大学生差距甚大。经观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自我反省能力,但是他们并不习惯于事事时时处处反思自己,更不要说经常拿“手术刀”解剖自己。【资料】关注自我人们是否常常想到自己?为了寻找答案,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们请了107名雇员戴一个星期的呼叫器;这些雇员分别工作于5个不同的公司,年龄在19-63岁。每个人每天随时都可能被呼叫,从早上7:30到晚上10:30,一天会被呼叫7-9次。每次被呼叫时,被试必须回答一系列与他们当时的活动、想法和心情有关的问题。这些回答经过内容分析之后被归类,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如,“一天下来我有多懒啊”、“它让我伤心了”、“我怎么变得这么胖”)。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想到自己的次数少得让人惊讶。在所有被记录下来的想法中,仅有8%是有关自己的;这些被试想的更多是工作、杂务与时间。事实上,“没有想什么”的反应比想到自己的反应还多。因此,虽然我们有时会有内省表现,但它不是经常性的认知活动。关于日常生活的世俗想法、对他人的想法以及与他人的谈话内容占据了我们日常想法的绝大部分。B比较法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从而认识自己。比较可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横向—他人和纵向—自己比较。(上行社会比较[特定能力比自己出色]——下行社会比较)——仅仅想象自己置身于天堂是无法带来满足感的,你同时还得想象别人深陷于恐怖的地狱之中(詹姆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你肯定也为灾区捐款献出过自己的爱心。或许你捐赠了100元,这些是多、还是少呢?你会为自己的博爱而感到特别自豪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将自己与他人比6较。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等人格特征的认识、评价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请大学生作被试,让他们和一些竞争对手一起讨论参加工作的问题。在讨论前,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自尊测验。然后,一半被试看到的竞争对手是衣冠不整、仪表一般;另一半被试看到的对手是仪表端庄、谈吐文雅。讨论后,实验者又对大学生作了自尊测验。结果表明:接触到“仪表比自己强”的竞争者的被试自信心明显降低;而看到仪表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被试,自信心大大提高。一般地,你在选择比较的对象时,往往会选择条件跟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样的比较才有可比性。例如,如果你想客观评价自己进入大学一年以来学习成绩的状况,你或许会选择考入大学时的分数跟你差不多的另一名同学作比较对象,这是比较恰当的。但也有些你出于进取心不强或自信心不强的原因,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这样向下比固然能给你以暂时的心理安慰或心理平衡,但长此以往,却可能造成你的自大或相反地更加自卑。当然,另一种好的结果是,你敢于和比自己强的人比,比较的结果使你知耻而后勇,找到了方向,并有动力赶超对方。所以,你发现在与他人比较时,首先要明确与他人比较的目的,即既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认识自己的劣势,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不断进步。你上面使用的比较行为,也被心理学家归纳成了一个理论,他们称这种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现象叫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我们对自己所有品质中的某些不确定而且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使用时,我们就会将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通常,我们选择将自己和与自己相似的相比较,因这最为有用。上行的社会比较,即在相应的品质方面,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相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定义优秀的标准。下行的社会比较,即在相应的品质方面,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差的人相比较,这样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感觉更好C实践成果法。实践成果的价值有时直接标志自身的价值,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活动的效果论定的。他是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客观尺度。如:成绩、奖惩等等。2、大学——生命的第二次出生7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自我发现”的时期,他们善于沉思和反省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否定,会使他们常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心灵世界中,常常引发心灵上的不适应,难以确立自我形象,难以接纳自我。自我认同是人生发展的重要任务自我认同——我现在想要什么?我有怎样的身体特征?父母如何期望我?以往的成败经验是怎样的?现在有什么问题?希望将来如何?——这六个方面为自我认同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就能适应和化解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迷失个人前进的方向,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最后表现为退缩、自卑。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领带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A、在自我认识方面:积极主动,内容完整深刻,评价能力增强,自我概念完整。但也有片面性存在。B、自我体验方面: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得到发展,波动性大。总体很好,但也易形成自卑等消极情感。C、在自我调控方面:目的性、自觉性逐步提高,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也有目标高行动困难的情况存在。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接纳与自我拒绝自尊与自卑过分的独立意向和自我中心缺少个人主见和从众8对行为与结果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三、悦纳自我1、如何悦纳自我接纳自我是指个体在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后,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1).接纳自我就要相信自我苏格拉底的遗憾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
本文标题:第三讲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