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第九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概述免疫(immunity)是机体的生理性保护机制,其本质为识别自身,排除异己;具体功能包括防御感染,清除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可致异常免疫反应,既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缺陷和发生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1.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成熟分化的部位;脾脏、全身淋巴结和粘膜淋巴组织是周围免疫器官,为成熟T和B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2.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全部免疫细胞均在骨髓微环境中由多能造血干细胞(stemcells,SC)分化发育而来。在特殊细胞因子的诱导下,SC向不同的细胞系分化发育(图9—1)。注:SC骨髓多能干细胞,BM骨髓,Plet血小板,CFU集落形成因子,PMN中性粒细胞,Mφ单核巨噬细胞,SL淋巴干细胞,ProB原B细胞,PreB前B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Plasma浆细胞,THYRUM胸腺,Epi上皮细胞,PT前T淋巴细胞,TT淋巴细胞,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HlⅠ型辅助性T细胞,TH2Ⅱ型辅助性T细胞,①红细胞生成素,②血小板生成素,③单核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④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⑤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⑥胸腺素SC定向发育为淋巴干细胞(SL)后,一部分SL在骨髓微环境中分化发育为原B细胞、前B细胞(出现细胞浆u链),最终成熟为B细胞(出现细胞膜IgM),离开骨髓进入血循环和外周淋巴器官。另一部分SL离开骨髓,随血循环达到胸腺,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为原㈨胞(CD4/CD8双阴性)、前T细胞(CD4/CD8双阳性),最终成熟为T细胞(CD3阳性,CD4或CD8单阳性)。CD4+T细胞的功能为调节免疫反应,故称辅助性T细胞(TH)。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者为TH1细胞,分泌IL-4、IL-5、IL-6、IL-8和IL-9者为TH2细胞。CD8+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伤抗原,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3.免疫分子免疫细胞通过合成、分泌和表达免疫分子及其受体发挥其生物活性作用。这些分子包括细胞膜分子(如抗原识别受体分子BCR和TCR、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CD40配体和CD28-CD80/86等)和可溶性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及其受体)等。(二)免疫反应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使之活化和分化、发挥效应的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图9-2)。1.抗原呈递阶段单核吞噬细胞,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C)的重要功能是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H细胞,因而又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APC吞噬、分解抗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复合物与TH细胞表面接受抗原的受体(Tcellreceptor,TCR)结合,将抗原信息传入T细胞。APC还分泌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2等以调节和扩大免疫和炎症反应。2.淋巴细胞增殖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和IL-1协同刺激后被活化,并通过IL-2自分泌途径开始增殖。I型DC(DCI型)分泌足够IL-12,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分泌的IFN-γ激活CD8+T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直接消灭抗原。Ⅱ型DC(DCⅡ)不分泌足够IL-12,TH0细胞在IL-4诱导下,向TH2细胞分化,辅助B细胞免疫球蛋白(Ig)的合成和转换。不成熟DC诱导TH0分化为TH3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NF-β),经IL-10处理的DC则诱导TH0分化为I型调节性T细胞(Tr1)。TH3和Tr1细胞的功能与抑制我免疫反应和发生免疫耐受有关。3.免疫效应阶段(1)细胞免疫:是感染早期和抗肿瘤最重要的防御机制。①CTL触发靶细胞凋亡;②NK杀伤病毒和肿瘤。③IFN—丁促进CTL和NK活性,IFN—α和IFN—β对抗微生物。(2)体液免疫:参与感染后期的防御机制。①循环免疫球蛋白(1g)和抗体:具有中和抗体和抗毒素作用。抗体与病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利于吞噬、调理功能。②分泌型IgA:可防止微生物定植。③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胞(ADCC):不需补体参与,可直接杀伤抗原。(3)补体作用:补体活化的产物C3a、C5a和C4a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C3a和CSa促进白细胞趋化性。C4b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C5a诱导膜攻击复合物,可溶解细胞。C3b是重要的调理素。(4)中性粒细胞:其趋化、吞噬和细胞内杀菌功能依赖于体液因子的调节,包括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免疫反应的结果是消灭病原微生物,同时亦造成炎症损伤。IL—6、IL—1和TNF促使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碱细胞等分泌大量炎症因子,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活化中间产物均是强烈的炎症因子,造成炎症反应。4.淋巴细胞凋亡致病微生物被清除后,大量淋巴细胞通过凋亡形式死亡,使其数量回复到免疫应答前的水平,少数存活的淋巴细胞成为记忆淋巴细胞。记忆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相应致病微生物时,发生即刻免疫反应,是机体重要的抗感染机制。(三)异常免疫反应如若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异常,可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免疫功能亢进,发生炎症性、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反之,免疫功能低下,则发生免疫缺陷病和肿瘤。淋巴细胞凋亡不足可致淋巴系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凋亡甚则发生免疫缺陷病。,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持适当的免疫反应和淋巴细胞凋亡,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以保持机体的恒定。[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小儿免疫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导致儿童疾病的特殊性。传统认为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不成熟。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免疫记忆之故。(一)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粘附、吞噬、氧化杀菌、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提呈能力均较成人差。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或过敏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直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特别是DC的免疫调节功能,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状态。(二)中性粒细胞受分娩的刺激,出生后12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72小时后渐下降,继后逐渐上升达成人水平。由于储藏库空虚,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新生儿趋化和粘附分子Mac—1(CDllb/CDl8、CDl0、CDl3和CD33)表达不足,以未成熟儿和破腹产者为著。未成熟儿中性粒细胞FcRIIi表达下降,出生后2周才达到成人水平。中性粒细胞暂时性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三)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1.成熟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0%,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图9—2免疫应答示意图注:Ag抗原,Ab抗体,MΦ单核巨噬细胞(APC,DC),TT淋巴细胞,TH0初始T细胞,THl1型T辅助细胞,TH2Ⅱ型T辅助细胞,TH3Ⅲ型辅助性T细胞,Trl调节性T细胞,BB细胞,PMN中性粒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IFN干扰素,NK自然杀伤细胞,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IL—白细胞介素—。出生时淋巴细胞数目较少,6~7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6~7岁时两者相当;此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至老年的低水平。2,T细胞表型和功能绝大多数脐血T细胞(97%)为CD45RA+“初始”(“naive)T细胞(成人外周血为50%),而CD45RO+记忆性T细胞极少。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人弱,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促进吞噬细胞和CTL的能力差。3,TH亚群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l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4.细胞因子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IFN—γ、IL—10和IL—4为10-20%。随抗原反复刺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如IFN—γ于生后175天即达到成人水平。5,NK和ADCCNK的表面标记CD56于出生时几乎不表达,整个新生儿期亦很低,NK活性于生后1-5月时达成人水平。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四)B淋巴细胞及Ig1.B细胞表型和功能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IgG和IgA的B细胞。分泌IgC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由于TH细胞功能不足,B细胞不能产生多糖疫苗和荚膜多糖细菌抗体。2,IgC;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其转运过程为主动性。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孕娠后期。胎龄小于32周的胎儿或未成熟儿的血清IgG浓度低于400mg/dl,而足月新生儿血清IgG高于其母体5~10%。新生儿自身合成的IgG比IgM慢,生后3个月血清IgG降至最低点,至10-12个月时体内IgG均为自身产生,8~10岁时达成人水平。IgG亚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IgG2代表细菌多糖的抗体,其上升速度在2岁内很慢,在此年龄阶段易患荚膜细菌感染。3.IgM胎儿期已能产生IgM,出生后更快,男孩于3岁时,女孩于6岁时达到成人血清水平。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4,IgA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分泌型IgA于新生儿期不能测出,2个月时唾液中可测到,2~4岁时达成人水平。Ig的个体发育见图9—3,不同年龄儿童图9—3免疫球蛋白的个体发育注:左图:IgG、IgM和IgA个体发育,由于母体IgG能通过胎盘,使出生时婴儿血清IgC;水平甚高,随母体IgG消失,于生后3--5月降至最低点,婴儿自身的IgG逐渐产生,大约于8~10岁时达成人水平。IgM和lgA出生时几乎为零,IgM发育最快,于6—8岁时达成人水平;IgA于11~12岁时接近成人浓度。右图:出生后9月内婴儿血清IgG动态变化。血清IgG,IgA和ISM正常值见表9—1。表9—1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g/IL)年龄组测定人数IgGIgAIgM新生儿75.190—10.790(8.490)0.001—0.018(0.009)0.018—0.120(0.069)4月~113.050—6.870(4.970)0.110—0.450(0.280)0.310—0.850(0.580)7月~204.090—7.030(5.560)0.210—0.470(0.340)0.330—0.730(0.530)1岁~605.090—10.090(7.590)0.310—0.670(0.490)0.980—1~780(1.380)3岁一856.600—10.390(8.240)0.580—1.000(0.790)1.100—1.800(1.450)7岁一507.910—13.070(10.720)0.850—1.710(1.280)1.200—2.260(1.730)12岁~308.270—14.170(11.220)0.860—1.920(1.390)1,220—2.560(1,890)注:表内数字为均值±2SD,括弧内为均值。本表摘自“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3页(五)补体和其他免疫分子1.补体母体的补体不转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C3、C4和C5)活性是其母亲的50~60%,生后3~6月达到成人水平。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B因子和备解素仅分别为成人的35~60%和35~70%。未成熟儿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2.其他免疫分子新生儿血浆纤连蛋白浓度仅为成人的1/3—1/2,未成熟儿则更低。未成熟儿甘露糖结合血凝素(mannosebindinglectin,M
本文标题: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