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可以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类型、规模、资源特点、社会及区域条件和规划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编制。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该编制风景区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需要编制居民社会调控的风景区,其范围内将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人口规模和建制,它的规划基本内容和原则,应该同其规模或建制镇级别的要求相一致,同时还要适应风景区的特殊要求和需要。同时,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与当地城镇居民点规划直接相关。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除遵循以上原则外,其规划内容和原则还应按地域的统一要求进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内容:包括风景区居民社会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折;风景区常住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居民点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与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等内容。1、风景区常住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风景区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职工人口,职工人口又包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标。以上指标均应在居民容量的控制范围之内。在规划中控制风景区常住人口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风景区中分别划定无居住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在无居住区,不准常住人口落户;在衰减区,要分阶段地逐止减少常住人口的数量;在控制区要分别定出允许居民数量的控制性指标。这些分区及其具体指标.要同风景保育规划和居民容量控制指标相协调。2、风景区居民点的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居民点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互协调,应从地域相关因素出发,应在风景区内外的居民点规划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城镇和村点从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角度提出调控要求;对规划中拟建的旅游基地(如旅游村、镇等)和风景区管理机构基地,也提出相应的控制性规划纲要。规划中,对农村居民点的具体调控方法,是按其人口变动趋势,分别划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控制其规模、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3、风景区居民社会用地方向和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在风景区居民社会用地规划中,此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用地分布和生产基地,不得在风景区范围内(尤其是在景点和景区内)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不得在风景区范围安排有污染的工副业和有碍风景的农业生产用地,不得破坏林木而安排建设项目。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应确定行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发展对土地依赖不大的非农业生产形式(如无污染酌风景区乡镇企业和旅游服务业)。实例:崂山风景区居民点调控规划一、概述崂山风景区土地总面积457.3km2。其中心区占70.5%,丘陵占18.7%,平原占10.8%。总人口222299人,其铀非农业人口占9.3%,人口密度为486人/km2。耕地总面积93189亩,人均仅0.44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农村。崂山风景区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市东郊,出于有山临海和靠近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居民的经济活动十分频繁。主要的经济活动有小化工、小五金、饮料和乳品加工、缝纫和轻纺等小型加工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采石业为主的副业;以海洋捕捞业为主的渔业;生产粮食、水果、蔬菜的种植业;以及饲养奶山羊、奶牛、猪和家兔等家畜的畜牧业。1985年全区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居民人均收入约573元,在青岛市郊区中属于经济发展居中等水平的地区。二、居民点的分布崂山风景区范围内有行政村188个,自然村432个。王哥庄镇、沙子口镇、夏庄镇、惜福镇(均指镇驻地)、姜哥庄和登瀛是六个规模最大的居民点,人口规模在5000-10000人之间:其次是港东、青山、晓望、董家埠、段家埠、西九水、傅家埠、后金沟、前金沟、西宅子头、东宅子头、秦家小水和丹山13个居民点,人口规模在2000-5000人之间。以上两类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道路交汇处或沿海的平原上或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它们或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或是多个村委会所在地,或是部队的驻守地。规模为1000-2000人的第三级居民点有43个,占居民点总数的10%。100-1000人的第四级居民点有214个,占居民点总数的50%。这两类居民点散布于公路和山谷两侧。100人以下的居民点有146个,占居民点总数的39%,其绝大部分位于远离交通道路的深山幽谷中。在地区分布上,崂山风景区内几乎所有的居民点都分何在500m等高线以下有公路经过的山谷和平原,平原的居民点相对大而集中,山谷的居民点相对小而分散,这是由地貌类型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同所决定的。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居民聚集生活方便,大部分居民点因人口迁移聚集而成。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受到较多条件的限制,居民点多是旧时看山守林的一户或几户人家单凭人口自然增长扩大而成。从居民点的规模结构和居民点的地区分布与形成原因可以看出:风景区内1000人以下的居民点占总数的84%,居民点的形成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好坏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崂山风景区的居民点体系还是一个小居民点多、分散广、以自然农业经济为背景的初级体系。在这种初级体系中,居民点之间没有合理的分工,绝大部分居民点影响范围小,其频繁的经济活动基于一种低效益地利用自然界的经济形式,包含有不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经营的因素,这些因素对要求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的风景旅游业的发展已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三、经济发展与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1、景点集中的景区,居民分布过密,经济活动频繁,景区环境受到破坏。2、“剥皮式”作业的采石,使风景区内交通方便之处的山体伤痕累累,有的景物荡然无存,景色面貌全非。3、粮食种植业与林业争地,山坡上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4、天然放牧使羊粪遍布道路,污染了旅游环境和水源。5、海洋资源丰富,捕捞业发达,但滩涂利用率低,海产品加工业落后。6、个别景区的工厂太多,严重污染景区环境。7、工业结构中,旅游产品加工尚是空白,不利于旅游业发展。8、居民点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脏”、“乱”、“差”现象使得旅游设施难以依托居民点而建。四、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与设想1、人口控制与调控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流入,外来常使人口必须局限高素质的行政骨干、技术骨干和服务技师及其家属。合理调整景区内部人口的分布,一方面在景区外围给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而鼓励山区居民外移,通过有计划的搬迁和招工等手段,减少景区内居民的数量。为实现人口向景区外缘移动与相对集中,规划将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划分为四类加以调整。(1)发展型:这一类居民点有沙子口镇、夏庄镇、借福镇和王哥庄镶.都位于风景区之外的平原上,目前都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济基础较好,其发展与扩大既有利于加快风景游览区内人口的外移,又可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2)搬迁型:包括14个居民点,总户数984户,总人口4046人。少部分是因为占据重要的旅游线路或景点而搬迁,如流清河、迷魂涧和双石屋等,而大部分是由于兴建水库而搬迁,如双河村、松山后、松山后西坡、三岔等。(3)控制型:位于风景区外围平原上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和一些沿海渔村。居民的生产活动较稳定,对风景资源的破坏不大,只要控制人口规模,其存在有利于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类共有19个村。(4)缩小型:成群成片地分布在山区中,如南九水、北九水等地。居民频繁的经济活动对风景区的环境已造成了较大成胁,密集的居民点的分布很不利于风景资源的恢复。由于这一类居民点数量多,搬迁困难,只能通过风景区边缘人口规模发展型居民点的吸引,采取招工等手段将青年人吸引出来,从而使居民点规模逐渐缩小或衰落。2.居民点布局崂山风景区散而广的居民活动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集中组织居民生产和生活是必要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向往和追求文明而高效益的城市生活,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集中组织居民生活是可能的。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度假、旅游、康复和娱乐等旅游活动,有必要在适当的地点兴建旅游镇和旅游村等旅游设施。风景区和一些规划水库上游的大居民点建筑杂乱、卫生条件差,应逐步缩小其规模,基于这些原则与要求,规划将居民点划分为三类建设。(1)建制镇,现有人口7000-10000人,位于景区的外缘,是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发展到2-3万人,将作为风景区的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进行建设,经济发展方向是以食品工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3km2以内。共有四个建制镇:沙子口镇、夏庄镇、王哥庄镇和借福镇。(2)旅游基地,分为旅游镇和旅游村两种。建成为以度假、旅游、康复和娱乐为主的服务基地,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旅馆、饮食为主的旅游业,旅游基地共5个,其中旅游镇1个:仰口镇,床位3000张,以中高档设施为主,居民3000人、用地为1.1-1.2km2,旅游村4个:流清、青山、泉心和北九水旅游衬,床位在100-150张,以中低档设施为主,用地控制在25-30hm2。(3)农村居民点,包括所有的农业自然衬,经济发展主要以种植水果蔬菜、饲养奶山羊、渔业等农业生产和村办企业为主。现状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登瀛、姜哥庄、董家埠、段家埠、九水、晓望、港东、青山、傅家埠、后金沟、前金沟、西宅子头、东宅子头、秦小水、丹山,登瀛现有人口6200人,规划减少到3000人;九水现有人口2600人,规划减少到500人,其他13个居民点控制现有规模。对以上15个居民点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3.工业布局调整崂山风景区的工业主要是小型的化工、钢铁、五金、饮料和日用品加工,集中分布在区内的平原地区,从整个风景区来看,其工业对风景区环境污染不大。但在个别地点上,工业布局与景区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矛盾,尤以王哥庄的仰口最为突出。仰口分布有化工厂、料备厂、水貂厂、冷库等工业企业,其中污染最大的是年产碘3.5t和年产海藻酸钢200t的化工厂,每年向大海徘出的废水(含氧化钙和盐酸等成分)达16万t,对附近的天然海滨浴场——仰口湾的环境威胁日益严重,化工厂冒着滚滚黑烟的高耸烟囱对景区也是大煞风
本文标题: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