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九篇群体思维的优化
1第九篇群体思维的优化9.1从“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谈起“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天降将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昕为。”这是中国的“亚圣”孟子的类似的一句名言。从上一篇“天才思维的怪异”可知,天才人物之所以遭遇比常人更多的苦难经历与悲剧命运,实有其必然性。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天才思维往往是创新思维、典范思维、灵感思维与怪异思维、病态思维的奇特混合,天才人物的人生体验往往是超越的,其社会思想观念往往是超常的,其言行方式和情感方式往往是超俗的。因其超越、超常、超俗、怪异乃至病态,天才人物与天才思维往往与传统习惯势力、社会意识形态、世俗群体思维相对立。他们独立特行、惊世骇俗而被视为离经叛道。于是,尖锐地处于旧的社会习俗、群体思维对立面的天才人物与天才思维,必然要遭到现实社会的强烈反弹。强大的习惯势力、守常的群体思维总是要残酷地同化天才、压制异类,让他们成为“社会化”“世俗化”的普通人。如果天才人物不服,甚至奋起反抗,其被孤立、封锁、弹压的悲剧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以天文学上“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斗争为例。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普遍信奉“上帝创世说”和“地球中心说”,生活常识也似乎告诉人们地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星星每天围绕地球东升西沉。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人们肉眼见到的天象相悖,它一提出来,自然要被人们视为“怪想”,被教会判为“邪说”。于是就出现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作为近代科学革命起点的哥白尼的著作被长期查禁,宣传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被押上宗教审判台,而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则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被活活烧死。翻开人类的思想史,我们看到哥白尼学说的命运遭遇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许多具有革命性、突破性的天才思维成果一开始往往被扣上“异端”的帽子而遭查禁。受到社会习惯支持的“常识”、“常规”往往以一种很强的无形力量摧残“智力叛逆”,压倒创新意识,把人们的思维死死地限制在旧的模式中。有首诗这样写道:不幸,人都有忌恨“怪”的恶癖,“习惯”是把严格的尺子,长了,使你获罪于自己的同类,短了,使你遭诽于自己的兄弟。“常规”是条永恒的轨道,越出就意味着孤立,芸芸众生归结为机械一致,不然,就是万恶的“怪异”。“习惯”把理想冷凝,“常规”使创造窒息,连“理解”都不肯舍施,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吝啬?旧的社会势力与群体思维对天才的“叛逆”除用硬的强力镇压的一手外,还用软的心理同化的一手。国外的一些心理实验证实,大脑中被称为“测错仪”的压制天才思维的区域是存在的,这是科学事实。它是一种内部“预防机制”,不让我们的思想行为偏离常规。每当我们想出一个新招儿时,就进入了“这不允许”的制约状态,使我们觉得这种新想法没多大意思,从而对它失去兴趣。但如果这亇心理机制出了毛病,那么各种聪明的念头与天才的理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天才都是一些偏离了常规的人,他们的“测错仪”往往受到损伤。比如普希金和菜蒙托2夫就是精神分裂病患者,尼采和弗鲁别利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有不少专家认为,正是强大的“社会化”“世俗化”造成的大脑中的这亇压制天才思维区域使多数人只能成为墨守成规的普通人。话又要说回来,“社会化”“世俗化”机制也不能一概否定,它里面包含了前人经验的合理部分,而有些天才人物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怪异言行,同样不能一概肯定、一律纵容。例如,法国的德·萨德侯爵是—亇犯有罪行的“性变态”“施虐狂”者,萨德一生中大约有40年的时间都是在监狱和疯人院里度过。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萨德极想了解他苦难终结的日子。于是,在他出现的幻觉中,他相信他所收到的信上,那些句行的数目,还有某一个词或词的某一部分反复出现的次数,是对他刑期的暗示。这使他对数字表现出病态的着迷。监狱和疯人院的生活是空虚、单调的,于是他不得不压制着。这结果是在加重了他原来的精神病态的同时,部分地也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了升华,使欲望获得幻想的满足。萨德就在这多年的囚禁中写出了《所多玛120天》、《美德的厄运》、《激情的罪恶》、《朱斯蒂娜或美德的不幸》、《朱莉埃特》等大量写性的小说和剧本。多年来,德·萨德侯爵这些表现变态性欲望和性行为的作品都被认为是体现了绝对的邪恶,因而遭到禁止。随着西方社会习俗的逐步改变,最先是法国大诗人纪尧姆·阿波里耐在20世纪初称萨德是“最自由的精灵”,帮助他确立了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随后,对萨德的作品有一些争议,直到1991年,一向以出版经典著作而闻名的法国“七星诗社”将萨德的全集作为“七星丛书”出版,他才被公认是一位经典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包含着新的道德观念、文学观念、小说理论,具有文化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意义。于是,德·萨德也就从一位“被诅咒的作家”变为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稀有的天才”。即便如此,萨德生前干下的许多令人发指的性侵犯罪行,仍是今天的社会法律所禁止的。从上面的议论中,我们就可以引出本篇的主题:如何正确看待亇体天才思维与社会群体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怎样才能不断推进、不断优化人类智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群体思维?9.2人类智慧思维的社会群体性英国学者肯.理查森在《智力的形成》一书中再三强调,人类智力是一种可畏的强大力量,它产生于社会文化层次上的互动关系和个体的认知制约。这种社会群体互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累加之和,并不仅仅为人类智力提供一套有用的工具,而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智力系统,它吸收、改造和扩展着较原始的制约因素,它在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于基因进化的文化进化新机制。人类智慧思维区别于动物智能的这种社会群体性,首先在生物学家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大卫·普里马克深入地研究了黑猩猩,本可以专门研究猩猩与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他在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却指出,只有人类才会教育。无数对小黑猩猩和其他一些物种的观察表明,它们可以通过习得或模仿来学会各种成年动物的技巧,但它们却从未受到过任何教育。而对人类而言,教育是绝对必须的。人类特有的社会合作能力还要广泛,普遍的教育还仅仅是其一亇方面。普里马克说在这方面有个明显的证明,就是愿意分享,这也似乎是人类特有的:“即使黑猩猩有打猎和分享的现象,那也不过是把东西进行物理转移,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有分享或回报的一致意愿。这正是在进化阶梯上人类的不同之处。”那么人特有的、並且是日益发展的社会群体性是从哪里来的呢?通常的解释是猿人直立行走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剧。气候渐渐干燥,森林减少,本来居住在森林中的人就被迫迁移到森林边缘或热带稀树草原上去,没有天然的防御装备,又失去了传统的食物来源,他们变得极其脆弱。一般认为,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就是社会合作,从程度和质量上讲这都是人类特有的。不论防御、狩猎还是寻找食物,有组织的群体行动都要比散沙一盘有效得多。同样地,生活在群体之中,社会秩序之下,繁殖、哺育后代、劳动分工和分配劳动产品等都不那么令人发愁了。要满足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就需要有比独自面对自然界复杂得多的认识,就需要社会群体3思维的发展。因此从思维主体的角度看,原始人首先萌发的是一种最简单的群体思维——原始集体表象思维,而亇体思维要到后来才发达起来。现代分子生物学进—步追溯了人类特有的社会群体性的起源。德国莱比锡市马普人类进化研究所的专家与英国专家合作,着手追溯“FOXP2”基因的进化历史。他们测定了一些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猕猴及小鼠的“FOXP2”基因,并与人类“FOXP2”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小组在2004年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人类和小鼠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70OO万年以前,从那时到现在,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只产生3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约600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分离以后。“FOXP2”基因上的变异明显改变了相关蛋白质的形态,因此,使得变异基因赋予人类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咙肌肉的能力,从而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声音,为语言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最显著的基因变异正好发生在20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即智人出现的时候。此后,现代人就取代了原始祖先,并排挤掉其他竞争对手,主宰了地球。有语言,才有文化进化与群体思维。为此,克利福德·格里泽强调:“(人类的)神经系统不仅仅使(我们)能够获得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获得文化,它才正常运转。文化的作用并非仅仅是补充、发展和延伸各种生理能力……它似乎本身就是生理能力的组成部分。也许可以证明,没有文化的人还不是一个天然才能末被充分发挥的类人猿,而是一个完全没有思维,因此也就是一个不可教化的怪物。与卷心菜外表相似的人脑也是在人类文化的框架中产生的,离开了人类文化,将不能生存。”奥利弗·萨夏在《看到声音》一书中,描写过一个与世隔绝的11岁的聋哑男童,他从未学过或接触过符号语言。他“像动物一样”,能进行简单的感觉分辨,但仅此而已。他不会进行抽象思维、回忆、玩耍或计划,而且“不懂得图像或假设、可能性等,不能进入想象或比喻的世界”。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戈斯基进一步强调,人类群体合作的本质是人类智力的根源。维戈斯基直接比较了人类儿童与类人猿的智能,认为人类儿童不仅比猿“更聪明”,而且其智力与猿的智力有着本质的不同,差异的原因在于人类思维与活动的方式从出生起就处于社会生活当中。他论证道,儿童从婴儿期起,整个心理发育过程都借助于社会手段和周围的人。他和同事鲁里亚说:“要理解高度复杂的人类意识形式,就必须超越人类的生物性。必须要寻找意识活动的根源……它不在人脑的沟回里,也不在精神的深处,而在生活的外在条件。首先,这意味着要在社会生活的外部过程、人类生存的社会和历史形式中寻找这个根源。”“正如技术工具通过决定劳动形式而改变自然适应的过程一样,心理工具通过参与行为过程,决定新的辅助行动的结构,改变了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构。”因此,社会合作行为与群体思维既可以解释人类智力在质上的新境界,又是人类智力千姿百态的原因。9.3群体思维是社会化与亇性化的统一如何看待、处理亇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特别是离经叛道的亇体天才思维与恪守规范的社会群体思维的关系?历来是一亇有争议的问题。西方社会强调以亇人为本位,常常偏重于亇体思维;东方社会则强调家国同构,往往不适当地以群体思维来压抑亇体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带有—定的片面性,也都会带来各自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韵总和。”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人的本质——社会群体性。但是,人的这种社会群体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的不断影响、熏陶和教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亇体的社会化应是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是研究中常常不被强调的一面),它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综合这两亇方面,亇体社会化应是个人学习社会经验与改造社会环境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合理的群体思维也应是社会化与亇性化的统一。4群体思维这种社会化与亇性化相统一的特征,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的。这就是一方面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能够熏陶人、教化人、塑造人的条件;另一方面个体也具有能够接受教化并参与创造的生理基础和思维能力。从个体思维的角度讲,人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亇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接受社会规范与群体思维的基本条件。对高等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表明,它们也有学习和积累一些知识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和人类的学习能力是无法相比的。动物没有高度发展的语言与抽象思维能力,它们的所谓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模仿,没有创造力。例如小猩猩所学的东西,一般可与同龄小孩一样好,有时在某些方面学得比同龄小孩还要好。但是,随着年龄增大,黑猩猩的相对学习速度很快落后了,而人类学习积累知识则是加速度的。从社会教化的角度讲,人与动物相比有一个很长的生理上不能独立的童年时期,这是人能够接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生下来,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
本文标题:第九篇群体思维的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