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45第二十九讲人口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很低,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传统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注意:(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2)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3)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例题1】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甲市可能是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类型出生率(‰)死亡率(‰)4030201040302010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变化趋势高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①②③④死亡率/%出生率/%12341234246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观点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联合国认为在110亿或多一点。概念中国世界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16亿100亿合理容量最合适值7亿60亿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三、人口迁移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2.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自然因素分类地形:平原是人口分布理想场所,山区人口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人口密集;高纬度、荒漠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人口分布稀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高原上水源:例如西北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绿洲上土壤:例如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农业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矿产:矿产资源开发影响人口分布生产力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政治文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247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政治变、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4.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迁入地: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带来充足的来劳动力;也给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的压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难民:由于大坝、水库建设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无法生存的人。5.二战前后人口迁移(1)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条件: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②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特点: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②从已开发区到未开发区流向:①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殖民扩张);②从非洲到美洲(奴隶贸易)③从亚洲到美,非洲到大洋洲、欧洲、东南亚(农工)(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原因: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流向:穷国→富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科技移民增加:原因: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流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国际难民数增加,持续时间增长,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四、中国人口迁移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平原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安史之乱”引发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建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48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五、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1.人口金字塔是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种塔状条形图,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形,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图形,其形状如金字塔。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人口金字塔图反映了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2.类型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六、人口问题1.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指标少年儿童所占比重%(0-14岁)老年人口所占比重%(65岁以上)年轻型40以上4以下成年型30-404-7老年型30以下7以上2.人口年轻化与老龄化项目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少年儿童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随之增长,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单和困难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例题2】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男女男女老年型衰退型成年型稳定型男女年轻型增长型249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B.acdC.abd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量A.aB.bC.cD.d【例题2】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阅读材料】我国的民工潮1.民工潮的成因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④农村体制改革。⑤城市吸引力。2.民工潮的特点①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3.影响积极影响:(1)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6)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消极影响:(1)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压力(2)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0204060800246246年龄男女(%)a0204060800246246年龄男女(%)b0204060800246246年龄男女(%)c0204060800246246年龄男女(%)d图17人口(百万人)年份198019902000201065岁及以上25—64岁17—24岁6—16岁0—5岁0123456
本文标题:第二十九讲人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