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后,很快就离开地面。但是在高速运行的机舱内,航天员的身体相对于机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对接。这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国将在2016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建设自己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将建成载人空间站。从认识论角度这表明()①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尽头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认识在波动中不断上升④人们的认识是不断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A.②③B.①②③C.①④D.①③3.2010年11月3日,据《人民日报》报道,经过3年的艰苦研究和反复试验,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近日在云南昆明培育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反映的哲理主要是()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类已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①②B.②④C.③④①③4、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可醒来仍然是庄周,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庄周认为这无法解决,这是不可知论。从辩证唯物论看来,庄子的错误在于()A.把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B.否认了真理具有客观标准,即实践C.否认了相对静止,陷入了相对主义的错误D.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5、科学实验表明,人的自我意识大概产生于出生后的16个月左右,这时人能够认出镜子中自己的形象,并做出反应。而大猩猩也同样能够通过类似的实验,对镜中自己的形象做出反应。这表明()A.意识并不是人所特有的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但形式是客观的C.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D.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6.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心外无物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D.对症下药,因地制宜7.内蒙古包头市号称“稀土之都”。然而,多年来,包头市的稀土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头市许多稀土中小企业无环保设施,随意排放“三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地生态遭到破坏。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下面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9.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只要双方把握两岸关系的现状、特点及规律,妥善谋划,双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这体现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规律,造福人类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望梅不能止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②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能决定物质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④人脑并非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12.“谈虎色变”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旦提到可怕的事情就会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但对动物“谈虎”却不能使其“色变”。这体现的哲理是①实践决定认识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④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3.在鲁迅看来,文化的发展“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这一比喻蕴涵的哲理是()A.事物变化无常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C.自然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14.“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个观点表明()①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②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③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④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见下图)最上方英文“NANJING”中的两个小写“n”巧妙勾画南京明城墙城门,外围又用线条镂空透视勾勒出了江南民居的轮廓。会徽充分表达了南京敞开胸怀欢迎各国青年,与世界友好交流,成为青年欢乐之城的美好愿望。南京青奥会会徽的设计蕴涵的哲理是()①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②文化创新立足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充满深圳城市精神气质的“深圳观念”,指引和造就着今日深圳的辉煌。这表明①观念能够给人和社会以巨大的影响②观念总是推动社会和人的进步与发展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为和目的④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短短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入到一种空灵恬淡的意境中。从哲学角度看,这种意境()A.因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B.必须借助现实的景物作为载体C.意境的设置有时可以摆脱事物规律的制约D.意境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的主观想象18.为阻止日益严重的欧债危机,欧盟多次表示,希望能够得到中国、巴西等国家的支持,我国也表示,愿与欧盟一道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做出努力。这表明()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具有能动性④实践就是改变世界的活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19.欧盟一方面不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大搞对华贸易壁垒和对华军售封锁,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中国的拯救,这种以西方为主导的思维体现了欧盟一贯的傲慢与偏见,改变偏见,欧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体现了()A.认识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B.认识受立场的制约,具有反复性C.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0.温家宝曾经引用汉代王充在《论衡》中的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于草野”这启示我们做事情必须()A、事事亲力亲为,多参加实践B.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注重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D.不断通过实践水平,实践水平越高,认识能力就越强2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有限的实践活动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A.真理是绝对的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真理和谬误都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23.在党中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4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了巨大成功。实践之所以能够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性,是因为()①实践正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实践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③实践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4.2011年10月13日,小悦悦事件,在全社会引发了道德冷漠的热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能忽视道德建设,道德的冷漠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这要求我们()A.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C.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的基础D.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25、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内涵不一致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书读百遍,其义自见C.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二、非选择题(6个小题,共计50分)26.面对那颦鼓动地、翻江倒海般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冲上海堤抗击它,甚至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近几年来,在总结以往的抗台经验后,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臵制度。请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9分)27.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某班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9分)28.材料一: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盛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十八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⑴结合材料一,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十八大修改党章蕴含的哲理。(9分)材料二: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⑵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9分)29.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许多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的话(好话、坏话、正确的、错误的)都能说,各种意见(赞成的、批评的、反对的)都能发表,不担心戴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不担心“秋后算帐”,不同意见能争个你死我活的,不需要统一思想、统一口径。有同学认为“真理会在不明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哲学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