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所理解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因此,认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理论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科学地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反作用,从而正确全面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科学的物质观(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一切唯心主义都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例: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物质的本原“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或感觉”。例:客观唯心主义采用把人的思想、观念“客观化”手法,断言某种客观的精神实体是世界的本源。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古代朴素唯心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维护了唯物主义,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只是一种没有的猜测;它把万物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作为物质观发展的早期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据对物质世界笼统的、直观的、自发的客观性把握,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古印度的“四大”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或“水、气、火、土”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多元论倾向。然而哲学朔本追源的性质必然要使多元论归为一元,所以德谟克利持的“原子伦”成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一元论”说明。“原子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都是由“原子”这种物质粒子构成的,正是“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基本颗粒在“虚空”中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万物,“原子”是世界的共同物质基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向,在本质上是正确和进步的,但它却存在以下缺陷和弊病:(1)这种物质观对世界的说明只是一种实证科学根据的猜测,没有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2)这种物质观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界限,从而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了,无法解释和说明客观事物或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及其内在的差别性。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缺陷。中世纪以后,随着实证科学的确立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背景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同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这种物质观认为世界上的具体事物都是由所谓物质“元素”来组成的,而“元素”又可分解为“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它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入性,广延性以及不可转化性等特性,并得出“原子”就是世界的本原,它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的结论。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无疑是一大进步。由于它以当时自然科学成就作为论证的材料,对物质的“原子”模型做出了结构性的说明,从而为科学的自然观奠定了理论前提,并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这种物质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缺乏辩证性的思考,因此存在以下几大缺陷:①与朴素唯我主义一样犯了抓住简单,忘记复杂的形而上学错误。这种物质观对原子的说明具有机械性和绝对性。形而上学物质观由于把“原子”的特性归结为不可改变的“几大属性”,因此也就否定了原子本身存在的无限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从而把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当成了对物质层次的最终认识。②混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把原子的个性当成了物质的共性。没有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哲学概括。这种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与哲学物质观混为一谈,不懂得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从而不能最终对物质作出哲学性的概括。因此,这种物质观最终不能经受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③割裂了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这种物质观由于无法对社会历史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从19世纪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旧唯物主义物质观越来越不能经受考验,从而陷入了“理论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了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物质”范畴从哲学上做出了最高的概括。列宁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写下了光辉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定义。(二)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认为对世界本原的阐述,决不能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从某个具体的物质实体中去寻找,而应当是对万物普遍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思维方式不仅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无疑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非常重要。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面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进攻,在对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第一次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按照恩格斯的看法,“物质”这一概念与具体存在的感性“物体”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个是哲学抽象,一个是具体事物。所以恩格斯指出:“因此,物质本身与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8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认识物理特性方面取得了巨大了的进步。1895年,伦琴发现了具有穿透性的X射线;1896年,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的放射性和衰变性特征;1900年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电子;1905年,相对论更是指出电子的质量是可变的。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突破了传统经典对事物的看法,物质的物理特性一下子变得“不可捉摸”了。在这样的情形下,甚至一些有名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也开始叫嚷“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他们由于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性都开始怀疑动摇,因此纷纷倒向了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则公然宣称“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面对这场所谓物理学“危机”引起的唯物主义的“危机”,列宁在继承唯物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在批判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同时,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1.什么是物质?(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与恩格斯对“物质”的理解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把物质作为哲学范畴来看待的。但列宁的定义其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从而更具代表性。列宁对物质所下的定义文字虽短,但言简意骸,具有重要意义。(1)列宁的物质定义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来进行的。这就是说,物质作为世界的唯一本原,同精神相比,它只能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在说明世界的本原,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不能给物质再附加任何其它的特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具有根源性和绝对性。而作为其反映的意识则只是具有派生性和相对性。这就不仅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论调,如用“感觉”,“心里要素”、“经验的整合”等来偷换物质的所谓“经验批判主义”。而且也同把物质和意识看作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二个本原的错误理论划清了界限。(2)肯定、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还指出,作为第一性的物质是可以被作为第二性的“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虽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并不像黑格尔的“客观存在”一样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而是“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从具体物质的个性中概括了物质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以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由于列宁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物质范畴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区别开来了。这就是说,列宁是把物质共性和物质个性作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矛盾对立面来看待的。作为无限复杂和多样化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而它们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则是不可改变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断深入的认识,对一切物理属性所下的经典定义也许都会被推翻,但作为物质共性的客观实在性结论却永远不会被推翻,而只能为科学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证实。列宁的物质定义标志着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石。(三)物质和物质形态、结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所反映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又能被人们反映的客观实在。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目前人们已认识到的物质形态,主要有实物形态(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场的形态(如引力场、核力场、电磁场等),还有各种物质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证实了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近几十年,科学发现的新的物质形态有星体、脉冲星、X射线源和红外源等宇观新天体,而微观方面已发现有350种基本粒子,并且,还不断发展人工合成的物质形态,大约每年出现30多万种人工合成的新物质形态。这些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又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等基本存在形态。2.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而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因此是可变的、相对的。二者的联系是: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成果基础上概括产生出来的。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又不断证明和丰富了哲学物质范畴。而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又需要哲学范畴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正确指导下,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分析概括。3.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参见:上海版P25-26……教学略)(1)物质具有结构,结构有自己的特征。①整体性②相关性③变异性(2)物质还有功能,功能有其特征①结构决定功能②事物的整体功能不等于构成事物各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③功能制约和改变结构(3)物质还具有层次,和层次互为异质,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命题: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1.一元论、二元论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要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的叫作一元论哲学,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具有多个的叫多元论哲学。
本文标题: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