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线性阶段理论结构变动模型国际依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新增长理论一、线性阶段理论1。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内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实际上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视为一个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适用于所有社会的一系列(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1)传统社会阶段。旧中国的各个朝代、欧洲中世纪的各个国家都是传统社会阶段的代表。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4)商业范围扩大。(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第一节线性阶段理论(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中世纪处于崩溃的西欧,今天的大多数贫穷国家也处于这一阶段。第一节线性阶段理论(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1)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2)起飞到来的重要条件: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10%。建立起了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派生部门指具有革新创造性的部门或者具有利用新的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的部门,主导部门一般增长很快并能够极大地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指直接适应主导部门的发展,或作为主导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得到迅速发展的部门。第一节线性阶段理论指由于总收入、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得到稳定增长的部门。战后出现的主导部门情况序号主导部门备注1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起飞”准备阶段2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纺织“起飞”阶段3重工业、制造业综合体系,钢铁、煤炭、电力、机械4汽车工业综合体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服务业、城市、城郊建筑业(4)向成熟推进阶段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特点是: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点是:(1)主导部门转移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门.(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可能妨碍社会顺利发展的社会问题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人均实际收入年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理论评价第一:从历史上看,人均实际产值的增长或多或少是按不变速度增加的。,几乎不存在由5%或不足5%一下提高到超过10%的投资率第二:把增长阶段划分为高增长或低增长阶段,并把它们截然分开至少是与现存的事实不符。第三: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强调技术、资本和主导产业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一定借鉴意义2。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假设:(1)经济中资本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产出比固定。(2)假定经济的储蓄率s为产出中的一个固定的比率。(3)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新投资即投资总是等于储蓄。哈多模型的内容哈多模型: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Ksg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数学模型的构建:一个经济的储蓄S取决于经济规模Y和储蓄率s即:S=sY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K的变化,所以投资用ᇫK表示即:I=ㅿK资本存量K与国民经济总产出Y之间的联系以k表示即:K/Y=k那么新增资本与新增产出也应存在这种联系即:ㅿK/ㅿY=k或ㅿK=kㅿY凯恩斯理论认为储蓄恒等于投资即:S=I即:sY=kㅿYㅿY/Y=s/k用g表示ㅿY/Y则:g=S/K哈多模型的应用如果储蓄率s=12%(储蓄率=投资率)资本—产出比率K=3(3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则经济增长率g=12%/3=4%•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资本—产出比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年平均储蓄率(投资率)是?•答案:21%。模型评价:意义:(1)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2)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3)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局限:(1)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不变的,这一点考虑不全面。(2)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二、结构变动模型结构变动模型又称结构转换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结构转换一般指国内经济怎样从一个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一个现代的、更为城市化的和更加工业化的经济过渡的问题。有两个模型最具代表性,即阿瑟·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经验分析模型(自己阅读)。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刘易斯(W.ArthurLewis)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生于美国。获诺贝尔奖年度:1979年。GreatBritainPrincetonUniversityPrinceton,NJ,USA假设前提:第一,二元经济模型是有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第二,劳动的无限供给第三,工资水平不变理论内容: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农业只是被动起作用。工业增长的关键是在人口转移中对资本主义剩余(利润)的利用。假定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这样新增的资本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干净,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工业要再获得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的供给不再是水平线,而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斜线,当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达到平衡时,整个经济就摆脱了低水平,完成了经济的结构性转换。刘易斯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劳动边际产品(工资)劳动量0MRSWN1N1N2N2N3N3理论评价:意义:第一,该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异,较为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该模型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过程结合在一起,与当今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价值。第三,较简单和直观的把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概括在一个模型中,易于把握。缺陷:第一,刘易斯关于无限劳动供给的分析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二,该模型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因素。第三,该模型主要还是一个工业化理论,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未受重视。2。发展模式变换理论:通过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20年时间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纵向研究和对某一时点的经济的横向结构变化研究,找出经济发展的“平均”模式供发展中国家参照。该模式与刘易斯模型的不同是:(1)把资本积累当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认为是充分条件(2)强调还要注意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3)强调对发展目标、政策等制度因素的把握(4)强调国内国际正负面因素的影响。三、国际依附理论1。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应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买办集团。所以不发达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发的现象。2。错误示范模型(虚假范例模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些国家多边机构和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机构的“专家”的错误指导建议造成的。四、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理论内容:认为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经济实行了过多干预。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弃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该理论的政策主张是:第一,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第二,开放市场,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第三,消除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存在的价格扭曲。理论基础:第一,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第二,公共选择理论理论评价:第一,该理论把经济不发展完全归因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发展中国家盛行的腐败、低效率,这是不符合事实和现实的。第二,经济发展除了要利用时常机制外,发展中国家仍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调节。第三,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远比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干预失败的教训也应汲取。五、新增长理论1。索洛-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针对哈多模型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Solow,R.)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等人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或资本)的增长;一是技术的变化。该理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认为生产要素遵从收益递减规律,二是把经济增长中不能归结为生产要素增长所带来的生产增长部分(索洛残差),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同时认为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2。新增长理论:理论内容:该理论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的思路—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理论评价:意义在于:第一,它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和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的原因,这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第二,它从理论上更为鲜明地肯定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科技的开发、发明与创新、开放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意义。第三,在国家贸易理论方面也开拓了新思路。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了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素的分析较缺乏。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1)传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因素当作外生变量;而新增长理论则把其作为内生变量。(2)传统增长理论假定生产要素是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规模收益不变;而新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积累的外部效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和经济的规模收益也可以递增。六、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内容:该理论采纳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判断,即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考察了人类长期经济增长的记录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力图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包括进来,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现象。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条件从宏观经济学角度K、L、TEC、SK关于变革的微观经济学ㅿSTR微观基础企业家偏好和制度经济学制度价值本章练习思考:一.名词解释:1.哈罗德—多马模型2.错误示范模型二.简答题: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并对其加以评价.2.简述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对其加以评价.3.简述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并对其加以评价.4.试比较新旧增长理论.三.论述题:应当如何评价和借鉴众多的(六种)经济发展理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