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二节活着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活着是生命的基本形式(19129)任何文化、任何理论都无法否认: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生活在群体社会之内。天有日月运行,宇宙演变;地有东西南北,生物链接;社会有贵贱贫富,战乱和平。相比之下,日月天地是自在自然的,社会状况是自然自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个人的思维活动、个人的具体作为,及人类的文化作用,则是能动的,影响自然、确定发展,最终决定生命的健康和未来。人及其文化的能动性,存在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尊重生命的天地自然规律,通过修德养性,提高生命的平和协调能力,增强环境适应性,实现未病先防,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这主要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二是掠夺天地资源,通过改变环境,提高物质技能,来对抗自然,维护自身发展,这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医以生命为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养生防病,还是辨证论治,都把生命放在时空动态变化的背景中去认识。离开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就没有中医学,没有辨证论治。一,活着的根本-神机与气立生命者,“神气”也,生命的人,实质是指内涵了“神气”的有形躯体。空有其形,内无其“神”,无“气”的交流联系,就不是生命体了。生命体是生命和形体的统称,“神机”消亡,“气”之不立,则生命脱离形体而亡。形体内涵“神机”,生命存在,“气立如故”。《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生命与时空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天地之气,生物之命,各具特点而千变万化,没有绝对的一致性。不同时空的“气”,对不同的生命发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生命时空动态关联性的常态,因此,运气条件不同,生物繁衍情况不同。生物生命的繁衍,中医认为有两个根本,一是根于外的“气立”,一个是根于中的“神机”,“神机”与“气立”的相因相应,决定了生物的胎育繁衍。“神机”与“气立”相辅相成,不能分开,没有“神”则“机息”,生命不能存在,没有“气”则“化绝”,生命同样不能存在。不同生命体内涵不同的“神机”,天地自然的气运,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的气运条件下,生物的繁衍盛衰具有相应的规律,因此,在不同年份,一些生物繁衍旺盛,一些生物繁衍受困。就病毒而言,2003年是非典,2009年是H1N1,时空不同,病毒致病的强弱不同。“神机”与“气立”不是孤立的,不是静止的,疾病的发生,不仅因时空而不同,而且因个体生命而区别。根于外的叫“气立”,人气本于天地之气,活生生的人要上食天气,下食地气。天气有五运六气之别,地气有南北高下之异,生命赖“气”而立。活在一口气,吸的是清气,呼的是浊气,饮食吸收精气,排泄糟粕恶气。气无处不在,流通上下内外,立身之本就在“气”。生命之本根于“神”,“神”涵于形体之中,是所有生理机能活力的源泉,没有生命之“神”,形体的任何机能都将丧失,所谓“神去则机息”;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依赖外界之气,生命之“气”才能确立,没有了天地之气,生命之“气”没有生化基础,自然“气止则化绝”。王冰说:“生气之根本,发自身形之中,中根也。……则生气根系,悉因外物以成立,去之则生气绝也。……诸有形之类,根于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动静,皆神气为机发之主,故其所为也,物莫知之,是以神舍去,则机发动用之道息也。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故其所出也,亦物莫知之,是以其止息,则生化结成之道绝灭也。”“神机”是先天确定的,“气立”通过后天的时空交流,为“神机”提供物质需要。生命以“神机”为内在根据,是生命的原动力,“气立”依赖外部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客观基础,“神机”和“气立”相互维护、相互补充、因应调节。“气立”主要在后天,是生命和自然界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在人体,主要体现在饮食和空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与皮毛、口入脾胃等,外界的“天气”、“地气”源源不断进入体内,气化作用之后的废物,源源不断地排除体外,既保持生命“阴阳神气”内在的清净环境,又维护“神机”生命活力。从主观意愿上讲,“天气”是个体无法决定的,好也是它,不好也是它,呼吸动作,无能无为,“地气”中的饮食却不一样,你吃多少、吃什么,决定在你,别人不会搬开嘴强塞,因此,脾胃的升降出入机制和肺相比,更容易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民以食为天”,但“病以食为因”,物质超过了生命的需要,对“神机”就有害无益了,尤其现在,物质生产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饮食失节引发的生命问题,越来越普遍。二,活体与尸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西方文化在物质本原“是什么”的动力作用下,始终探索生命的物质本原,现在到了基因蛋白组学的分子层次,也未能满意回答这个问题。中医在“为什么”的动力作用下,不太关注形体实在的本原研究,而在时空联系中求本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动态联系的生命观和疾病观,为后来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人不仅有形体,更重要的是有生命。生命是天地合气形成的,相应于天地,适应于天地,与日月宇宙的运行,具有同步共振的基本特性,所以,能够知万物,和于万物的人,称之为“天子”。作为医生,面对疾病,就应当根据天地动态变化的生命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机论治。“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若拘泥于书面理论,不从生命时空的实际存在出发,就无法把握当下的疾病本质,就不可能“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西方思维模式形成的文明,很想用实验室方法,通过“是什么”的不断追问,来破解生命的本质,作出具有物质实在的、规范性的理性定义。我以为可能性不大。有个很简朴的道理,人有形体,尸体标本也有形体,但有生命的,才能够称之为人,才能姓名之,无生命的,就不能叫人,而叫尸体,叫某某的遗体。生命的本质,能够从无生命的尸体标本中找出来吗?那么,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停留在唯物质层面。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如果形态解剖的组织结构是生命的本质,尸体标本不就与活生生的人一样了吗?尸体标本和生命存在的人体,具有本质差异性,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常识。生命存在的人,和尸体标本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说白了,就在是否活着,活着的人,才是生命的人,死去的人,只是尸体标本。人的生命本质,可以说就是活着,活着不仅是自主的,而且是自在的,不仅具有环境依赖性,而且具有群体依赖性,没有孤立的、脱离时空环境的活着。活着的人才存在疾病,尸体标本没有疾病。活着本身,内涵了时空关联性、五藏因应协调性等等,对外具有“应”、“适”的本能,对内存在“平”、“和”的调节。天地相应、五藏协调、阴阳一体,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体现活着的质量,决定活着的数量。活着的内在本质,中医归结到“神气”,把“神气”作为有生命的人,和无生命的尸的根本区别,体现为人在自然时空和社会环境里的活着,反应出升降出入等自然属性。人体有形,但形静而稳定,“神”居其中,通过“气”游行内外,与天地交,与日月应,于是,人的形、神、气浑然一体,成就与时空相应、息息相通的生命。生命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同于于生命体。生命体,是指有生命存在的有形躯体;生命,则指躯体的内在活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主观意识、思维,生理欲望与谋求,工作学习等等表现出来。体可以存在,但没有生命,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反应,就不能称之为生命体,只能叫尸体、叫标本。活着的人有“神气”,有了“神气”,才能活着,没有“神气”就不能活着,反之亦然。简单地讲,中医把“神气”作为生命本质,以“活着”为存在形式,三,四大生活层次因为外部世界的先在规定性-生长化收藏的时空节律,五运六气的自然运化,决定了生命的神机气化规律。“神气”应天时地理而升、而降、而出、而入,作息有节、有度与天地共进退,人的任何行为,只有顺应天时地理,不能违背天时地理,只能维护自然,不能改造自然,不能破坏天地清静之气,人才能很好地活着。活着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形式,依赖于生活。生活的根基,在日月宇宙,在大地山川,在天地气交之中,在社会群体之内,方方面面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生活层次:有物质层次,如衣、食、住、行等的物质内容,以生命的适度为标准;有情感层次,如亲情、友情、夫妻情等等,以情感的和谐为理想状态;有精神层次,如文化知识、宗教信仰、权势名利、望子成龙等等,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反应;有生物欲望层次,如性欲、食欲、占有欲等,原始本能欲望的适度满足,性的和谐、食的有节才有利于健康。尸体标本不存在这些生活层次,没有精神感应,没有生长化收藏,更没有物质追求,所以不存在疾病,不存在健康长寿的问题。生物欲望的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影响情感生活,体现精神生活,四个层面的生活,落实在个体,其实是相因相应、整体联系的。无论哪一种生活,都需要把握生命的分寸,着眼于无过无不及的中和状况,才有利于生命健康,这是个体修养决定的,与社会的文化引导密切相关。物质是人们的基本追求,受文化和各种技能的制约。“人心比天高”,生物的欲望是自然本能,没有止境,但在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程度很低,它受到技术手段的约束,保持着原始质朴的德行。因为文化的发展,这种本能得到膨胀的条件,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使生物欲望得到极大发展,制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文化的目的,不仅仅在物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修炼本能的生物欲望,使之能够吻合生命的时空规律,更加有利于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可是,我们因为日益发达的科技能力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头晕目眩,迷失了正确的方向,丧失了质朴的生命道德的约束,经济发展的巨轮越来越快,不仅破坏自然界的升降出入之序,而且损伤自身“神气”,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等,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四,生长壮老已对于个体而言,活着的生命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具有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的生命过程以七年为一个阶段,男子的生命过程以八年为一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特点,但都在经过五个生命阶段后,开始衰退,也就是女子35岁,男子40岁。⑴生命的六个阶段从生命的生物学特征看,生、长、壮、老、已概括了生命出生到死亡过程,但要是把父精母血相结合,阴阳相搏、生命发生开始算起,则可以分为六个生命阶段:一是初始混沌阶段,指母体内存在的胎儿。这种生命,只具有生命元神,没有欲望、没有意识、没有自我的理性识神,只有当生命在母体内发育成为完备的个体后、能够自主地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才具有自在、自主活着意义。但这个阶段,对于以后的生命状况,具有基础性意义。《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这里,特别强调了父精母血质量的先天作用,欲为人父母,不知持满守神,不懂得生命形成的最佳时期,不注意胎儿的合理养护,子代健康很难保证。父精母血质量、妊育阶段的母体心理、身体状况,以及时空、人文环境和饮食等等,对未来生命的“神气”存在,具有根本性的先天作用,是体质的强健、寿命的长短、情志的特点等的先天基础。个体差异,虽然与后天环境密切相关,但先天就存在了。父母身体健康、情志性格、生活状况等等都是差异的,孕育生命,根本在于所孕育的生命有个健康的体质,具有较强的“阴平阳秘”的自和力,因此,首先要保持父母自身的健康,避免情志过激,具有平和心态,注意孕育环境卫生条件,保证
本文标题:第二节活着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7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