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一)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共同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两位伟大创始人的故乡,都在普鲁士最先进的省份——莱茵省。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著名犹太律师的家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巴门城一个思想保守和信奉虔诚主义的富裕工厂主家庭。他们的童年恰逢拿破仑帝国被推翻后笼罩整个欧洲的最黑暗的封建复辟时期。然而在他们思想成长的青年时代,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开端,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与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起来,普鲁士的情况也不例外。当时的普鲁士是四分五裂的德国三十八个独立邦国之一,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但是,莱茵省由于从1794年至1815年为法国长期占领,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所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革的强大影响,相当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工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恩格斯的故乡巴门纺织工业发达,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壮大,无产阶级的人数与力量也不断增长,这就为莱茵省反对封建制度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运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二)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1、马克思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在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自由主义运动比较发展,盛行着自由主义的启蒙精神。另外,圣西门主义也颇为流行,德国社会主义先驱者路德维希·伽尔还在这里宣传过傅立叶主义。19世纪20年代特利尔成立了作为反对派活动中心的学术团体“文学俱乐部”,马克思的父亲是其领导成员之一。1834年初,他由于参加这个团体的活动而涉嫌受审。在马克思学习的特利尔中学里,自由主义思想也比较活跃,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不乏其人。特别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教育家约·胡·维滕巴赫同马克思的父亲有过友好交往。马克思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启蒙精神的教育与熏陶。在这里还值得提到的是,他未来的岳父路·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向他介绍过圣西门的学说,并促使他注意社会问题。马克思始终对这位男爵怀有非同寻常的感情,1841年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献给了他,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意。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作为中学生的马克思是否参加过上述社会活动尚待考证,但是他无疑受到了上述政治上与宗教上的自由主义倾向的感染,这对他精神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作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之中。1835年(17岁)马克思在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虽然神也给人指定了获得幸福的共同目标,但是人类至今仍未接近这个目标和找到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做为手段)应遵循的主要指针应当是促进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坚决反对狭隘的利已主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能够成为名学者,伟大的贤哲,优秀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完美的人。”这篇文章虽然反映年仅十七岁的马克思当时对人类历史的见解还是属于唯心主义的,甚至还有些迷信色彩,但是可以看出马克思有着强烈地追求自由的渴望,确立了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产生了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就给马克思进一步探求真理提供了第一个推动力,成为他毕生伟大事业的起点。2、恩格斯成长的具体社会与家庭环境恩格斯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况与马克思相比是不同的。恩格斯的故乡巴门是莱茵省有名的纺织工业中心。与特利尔自由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的情况不同,在巴门精神生活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虔诚主义。它反对资产阶级启蒙精神的进步思想,宣传劳动群众的罪孽是他们贫困的真正原因,蛊惑劳动人民保持严格的宗教信仰和安于难以忍受的穷苦生活。巴门的资产阶级与特利尔的资产阶级不同,根本不参与为争取出版自由和宪法的自由主义斗争,资本家所关心和议论的问题,只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事务。恩格斯的父亲是一位怀有这种虔诚主义的纺织工厂主,在1835年还担任过革新教区负责人,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所以,在恩格斯家庭里是严格保守的和虔诚主义的精神占统治地位,父亲对儿女们施以严峻的宗教教育,要求他们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得听信宗教信条。恩格斯作为长子,父亲对寄予厚望,并严加管教,希望他成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恩格斯开始就读的巴门市立学校也是虔诚主义精神占统治地位。1835年(15岁)恩格斯转学到爱北斐特中学之后,他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变化。该学校是普鲁士历史悠久的最好的学校之一,这里一些怀有自由主义信仰的教师对他产生过重大的思想影响。可见,与马克思所经历的道路不同,恩格斯一开始就不得不为初步树立自由主义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而进行艰难的斗争。(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成长的不同环境决定了他们早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途径或特点。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他们思想发展总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具有共同性,但是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却存在重大差别,并对他们早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结果。马克思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下,初步确立了拥护社会进步事业和自由主义的立场。而恩格斯必须冲破社会与家庭的虔诚主义的重重精神枷锁,才能找到通向自由主义的道路。相对地说,马克思走向社会的道路是比较平坦的,他在父亲的亲切关怀与严格要求下,通过大学的深造而走向社会。恩格斯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1837年),就不得不按照父亲意旨缀学从商,从而使他上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泡影,不得不走上自学成才的艰难道路。恩格斯的家庭环境与工作经历形成了他思想发展的如下特点: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立场的确立,主要是通过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和自我钻研理论而实现的。在学习经商的过程中,恩格斯得以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非人生活,和工厂主们的贪婪和伪善,深刻地感受到了宗教教义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所以,有人简洁地把恩格斯的成长道路归结为由生活走向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起点前进,最后是殊途同归,他们大致都在1844年先后独立地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恩格斯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的批判,即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和经济过程实现这个转变的;马克思则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的批判,即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这个转变的。但是,这种区分只是就他们开始批判的着重点不同而言的,人们决不应把二者截然分开,更不应使它们相互对立起来。实际上,恩格斯也不断投身现实的政治斗争,先是参加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青年德意志”文学—政治运动。这是一个在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文学团体,主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随后他又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政治运动。特别是在恩格斯思想形成的决定时期—--曼彻斯特时期,他已经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恩格斯虽然没有专修哲学,但他通过自学走过了一条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马克思自始未脱离过对现实社会的研究,早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对经济问题作研究的重要性。他最后也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认真而系统地研究,才实现了对黑格尔体系的全面批判和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二、马克思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从他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到他在巴黎创办《德法年鉴》,经历了大约八年时间(1836年—1844年)。这个转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具有不同思想发展特点的四个时期:大学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茨纳赫时期;巴黎时期。(一)大学时期(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至1841年年底,包括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求职业的几个月时间),特征: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探索时期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活动:马克思主要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动,形成了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并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走向社会。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1836年10月转学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在柏林大学学习则是他探索新世界观的真正开端。在柏林大学学习学习期间,马克思开始养成对所有读过的书都作摘录笔记的习惯。柏林大学是黑格尔学说的研究中心。黑格尔于1818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形成自己的学派,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向顶峰。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次年因患霍乱去世。黑格尔学说在这个学校中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1837年4-5月间马克思通过钻研黑格尔著作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活动(博士俱乐部是由一些持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大中学教师和博士组成的学术团体,其精神领袖是柏林大学神学系讲师布鲁诺·鲍威尔。他们共同研究黑格尔哲学,批判神学蒙昧主义,捍卫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且试图辩证地探讨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促使他转向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通过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不仅找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同志,而且还深入地理解了辩证法,并使辩证法变成自己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开始了自己新世界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当时对自己结识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如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转向黑格尔哲学是非常重视的,把它比作为标志着新方向的界碑。的确,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使他站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从辩证思维中吸取智慧,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发展找到了一把钥匙。[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早年曾受到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主张对德国进行政治改革,但晚年走上了与普鲁士专制政权妥协的道路,在他身上反映出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与软弱性。(政治上的双重性)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他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发展,而这个“绝对观念”其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把普鲁士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基督教说成是合理的、必然的,因此他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赞扬,他的哲学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他去世的前一年(1830年)被当局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但是,在黑格尔保守的哲学体系中却埋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宇宙和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一世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是从低级到高级无休止地向前发展的。根据这个原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当然也不是永恒的。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保守的,但其方法论却是革命的,这一严重的内在矛盾决定了黑格尔学派迟早会发生剧烈的分化。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黑格尔逝世后不久,黑格尔派便发生了分裂,按照其政治倾向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在政治上比较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固守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抛弃他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基督教的上帝等同起来,他们支持教会,维护君主政体和容克地主的官僚制度,反对资产阶级关于信仰自由和政治民主的要求。在政治上比较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则着重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反对封建专制,要求人的自由,论证把人从封建制度和宗教神权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正义性,批判社会现实,主张在德国实行资产阶级改革。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因为参加黑格尔左派的成员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这两大学派之间的斗争,不仅在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实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尖锐对立。]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派开始分裂的情况下转向黑格尔的。因此,马克思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纯粹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具体表现在:在政治上,马克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而青年黑格尔派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哲学观点上,马克思坚持黑格尔关于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的思想,反对青年黑格尔派中许多人将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基本特征政治方面哲学方面黑格尔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普鲁士的国家哲学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老年黑格尔派比较保守支持教会,维护君主政体和容克
本文标题:第二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