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熟悉《说明》明确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二、考点梳理夯实基础(一)、列表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传统近代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俗变迁原因不填(二)、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过程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不平衡性)或:1、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2、中西交融,洋为中用。3、落后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交融。4、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三)、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三、史论共享: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2、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1)衣:从单一的款式到多样化(2)食:从凭票供应到自由选择(3)住:从狭窄拥挤到宽敞明亮(4)行:从简单不便到多样易行(5)通讯:从封闭到开放,联系方式多样(6)文化生活:从单调到丰富多彩(7)生活习俗:从封建落后到现代文明(8)社会风尚:注意环保、热爱劳动等新风尚的形成等四、高考再现:1、(2009广东高考)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09广东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3、(09安徽)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4、(2010山东)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0上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6、(2010江苏)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7、(2011江苏)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3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8、(2011广东)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10、(2012江苏)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11、(2012浙江)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12、(2014江苏)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4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13、(2014安徽)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14、(2014全国)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15、(2014浙江)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是清初男子剃发蓄须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弱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6、(09江苏)(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5(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17、(2014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学科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6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熟悉《说明》明确考点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二、考点梳理夯实基础知识结构:(一)、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的顺序:轮船→火车→汽车→飞机1、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和先进的交通工具影响中国。(2)内因:为了强国御辱,中国各阶级、阶层积极向西方学习。2、表现(1)轮船①鸦片战争后,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首次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③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呈现萎缩状态。(2)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英国商人修筑的铁路。——国内第一条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③到,已陆续修建了多条铁铁路,奠定了。④新中国建立以后,相继修建了、等铁路,西北和西南的人就可乘坐火车到达内地。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旧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3)公路①世纪初,开始出现在上海。旧中国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4)航空①年旅美华侨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②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7(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①年代在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②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出现标志③20世纪初,,还装置,并设。不过当时主要用于,则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的很少。2、电话1875年,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设立电话公司。清政府至20世纪初才在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三、史论共享: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来的影响:(积极+局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重、难点聚焦:1、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列强出于侵略的需要。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修路,建造通讯设施,使外国的交通和通讯对中国产生影响。(2)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作用。(3)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5)交通通讯工具的先进性。2、交通工具发展带来的影响:(全面评价)(1)积极影响: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四、高考再现:1、(08宁夏文综)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08江苏)右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 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8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