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章炎症一、教学目的1、详述炎症的概述、概念、原因2、详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3、详述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4、详述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5、简述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6、简述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急性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7、简述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二、教学要求1、掌握炎症的概述、概念、原因2、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3、掌握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4、掌握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5、熟悉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6、了解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7、了解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急性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三、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述、概念、原因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3、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4、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5、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7、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急性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inflammation)2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节。炎症的意义: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炎症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二、炎症的原因凡是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1、生物性因子①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②病菌——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可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2、物理性因子(physicalagents)高温、烧伤(大面积烧伤、烧伤部位血管扩张、大量渗液、发红)烫伤—水泡紫外线—皮肤发热,发红,痛3、化学性因子(chemicalinjuries)外源性:强酸、强硷内源性:胃酸过多,胆汁反流——胃炎代谢产物(肾衰病人→尿素↑→胸腺炎)4、坏死组织新鲜梗死灶周边出现充血出血带。5、变态反应(Immnologicalreaction)或异常免疫反应举例: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荨麻疹Ⅱ、Ⅲ型变态反应: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桥本氏病(淋巴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3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包括实质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水变性(肝细胞—急性肝炎)、脂变(心肌细胞—心肌炎)、干酪样坏死(TB)、液化性坏死(脑脓肿)、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2、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粘膜表面)的过程。“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白细胞、抗体输送到炎症灶,发挥防御作用。3、增生(proliferation):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增多。但某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局部病变往往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炎症)往往以变质、渗出为主,如急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为主,如慢性肝炎,慢性肉芽肿性炎。对机体而言,变质是一种损伤过程,渗出、增生是抗损伤过程四、炎症的分类根据临床病程分为: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根据炎症的主要形态学变化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肉芽肿性炎)。五、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机制:红(rubor)、热(calor)——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肿(tumor)——充血、渗出4痛(dolor)——渗出物压迫、炎症介质(PGE2、缓激肽)功能障碍(lossoffunction)——因部位、炎症的性质、程度不同;肝功能、肺通气和换气(二)、(二)全身反应:发热、厌食、血沉增高、外周血WBC改变(增高,类白血病样反应)机制:IL-1、TNF—→*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局部细胞PGE→发热—→*诱导IL-6→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RBC凝集→血沉↑—→*WBC释放加速,不成熟杆状核N↑(核左移)/促进CSF产生→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增值↑→WBC↑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的WBC增加:化脓性细菌——N↑;病毒感染——L↑;寄生虫、变态反应——E↑;*例外:伤寒杆菌、WBC↓,特别是N↓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一)炎性充血:血管腔口径、血流速度的变化1、正常血流状态:轴流——RBC、WBC;边流——血浆(阻止有形成分和血管壁接触)2、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顺序(过程)及机制过程机理(1)细动脉痉孪(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3)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停滞炎症介质: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流浓缩、粘性↑(二)炎性渗出(exudation)“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其渗出过程涉及到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WBC的渗出及其吞噬活动。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最常见的原因)2、内皮细胞直接损伤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4、穿胞作用增强5、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5渗出物(液)(exudate):从血管内渗出的液体、蛋白、细胞的总称。特点:蛋白含量高2.5g、比重高1.020、细胞含量多500个/mm3、浑浊机制:炎症,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漏出液(transudate):因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炎性水肿炎性积液渗出的作用有利:①渗出液可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减轻对局部损伤;为局部浸润的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葡萄糖、O2、氨基酸);②渗出物内有抗体、补体成分,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③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纤维素)网住细菌,阻止细菌扩散,并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炎症后期成为修复支架。④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不利:①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如:胸腺时胸腔积液→呼吸功能;严重喉头水肿→窒息②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如:心包尖→绒毛心→盔甲心(三)炎性浸润1、概念:炎症过程中白细胞自血管内游出并在炎症病灶中聚集称为炎性浸润,是炎症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炎症反应的重要功能是将WBC输送到损伤部位,WBC游出是炎症的最重要特征。白细胞渗出基本过程:白细胞游出、白细胞聚集、局部作用2、炎性浸润的过程:白细胞渗出及其作用(exudationofWBCsandphagocytosis)(1)边集和滚动白细胞向血管壁靠近的过程称为边集。(2)黏附和移出内皮细胞、WBC表面粘附分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参与WBC粘着的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selectins)、免疫球蛋白类6(immunoglobulins)、整合蛋白类(integrins)、粘液样糖蛋白类(mucin-likeglycoproteins)。WBC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游出(emigration)。过程(:WBC(N,E,B,M,L)粘附于内皮细胞,达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之间挤出→内皮与基膜之间→穿过基底膜(分泌胶原酶,降解BM)→内皮细胞连接结构恢复正常(2-12’)速度:N>M>L>E>B(主动游出)炎症不同阶段游出WBC不同:急性炎症早期(6-24小时)—N;48小时后—M不同致炎因子,渗出WBC类型不同: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N,病菌→L,过敏、寄生虫→E(3)趋化和激活:白细胞在炎症病灶聚集是炎症反应的最重要的指征趋化作用(chemotaxis)概念:WBC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5-20μm/min。趋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化学刺激物,即趋化因子:细菌产物(外源性),补体成分C5a,白细胞三烯B4,淋巴因子,FN,LM(内源性)。特点:①趋化因子作用是特异的;②不同WBC对趋化因子的反应性不同,N、M—反应显著,L—反应较弱。3、白细胞的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细胞种类主要有中性粒细胞N.、巨噬细胞(大多来自血中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的吞噬能力弱。吞噬过程——识别和粘着、吞入和降解①识别和粘着调理素(opsonin):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血清蛋白质,主要为Ig-Fc段、C3b。②吞入:伪足→包围→吞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杀伤、降解③杀伤和降解。7(2)免疫作用——L、M、P。(3)组织损伤——N:溶菌酶、活性氧自由基、PG、白细胞三稀——内皮和组织损伤二、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概念: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WBC渗出等)的某些化学活性物质称炎症介质或化学介质。(一)炎症介质的一般特点1、来源于细胞和血浆2、通过受体介导发挥作用3、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症介质4、一种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5、存在时间短,迅速灭活6、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二)主要炎症介质及作用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h、NO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PAF、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糖蛋白类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C52、中性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ILs、TNF调理素Fc、C3b发热IL-1、IL-6、TNF、PG疼痛PGE2、缓激肽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三、急性炎症的类型8(一)变质性炎(alterativeinflamation):以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发生于肝、肾、心、脑等实质器官,如:病毒性肝炎,乙脑,阿米巴病等。(二)浆液性炎症(serousinflammation)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蛋白质(白蛋白),也可混有少量白细胞、纤维素。部位:疏松结缔组织蚊虫叮咬——炎性水肿粘膜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浆液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织液(胸水)皮肤烫伤——水泡后果:大部分病例——吸收,不留痕迹和后遗症。如蚊虫叮咬。少数病例——浆膜腔大量积液,压迫器官,影响功能。胸膜腔穿刺抽液,减压后充血。(三)纤维素性炎(fibrinousinflammation)纤维素(fibrin):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肽(纤维素)概念: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是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显著增高引起。病因:细菌毒素(白喉、痢疾、肺炎球菌)、内外毒素(尿素、汞中毒)部位:①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假膜性炎症,假膜(pseudomembranousinflammation/pseudomembrane):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炎症,其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这种类型的炎症称为~;这种膜状物称假膜。②浆膜: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绒毛心(CorVillosum):发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心脏不断博动,致使纤维素在心外膜上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称为~。③肺:大叶性肺炎,以纤维素为主的渗出物充满了肺泡腔——肺质地变实(肝样变)9(四)化脓性炎(purulentinflammation)概念: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脓液(pus)——化脓过程中形成脓性渗出物,包括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浓稠或稀薄。脓细胞(puscell)——化脓性炎症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脓球”pusBall)。病因:葡萄球菌(疖、痈);链球菌(化脓性兰尾炎);脑双球菌(化脓性脑膜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分类:根据病变
本文标题:第五章炎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9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