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八章发展中的亚非拉
1第十章发展中的亚非拉思考与练习1.何谓“亚洲四小龙”?它们是如何实现经济腾飞的?2.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是什么?评价甘地家族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及其作用。4.巴以冲突是怎么回事?巴以和平为何如此艰难?5.简述历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分析以色列取胜的原因。6.比较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原因和影响。7.伊朗的“白色革命”结果如何?8.分析非洲经济落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9.20世纪90年代,非洲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多党制?10.怎样理解部分非洲国家之间残酷的民族冲突?第一节亚太地区的崛起一、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国家进入60、70年代,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尤其令人瞩目。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最为突出。战后初期,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基础并不具备优势,都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香港和新加坡也只是从事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但在60年代,它们抓住契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被称之为“70年代的奇迹”,堪与50年代的西德和6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相提并论。由于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汉文化圈内,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以“新儒学”为指导思想,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1、韩国韩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威权主义到民主化的历史过程。朝鲜战争结束后,在李承晚政府的腐败统治和美国的军事控制下,韩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一片混乱,到1958年,韩国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1960年,韩国发生群众性抗议运动,迫使李承晚下台。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一批2少壮派军官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继李承晚之后的张勉内阁,建立了军人政权。1963年10月,朴正熙正式就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上台后颁布了《国家保安法》,建立起庞大的宪兵和特务组织,对国内的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经济上,他采取“先建设,后统一”的政策,把经济建设提到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化”,经济建设是“至上课题”,上台后不久就成立了专门的经济计划院,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建立“由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1961年8月,韩国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由此,开始了韩国的经济腾飞时期。为解决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朴正熙政府极力扩大与美国和日本的合作,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实行了日韩关系正常化。1965年,韩日签订《韩日基本关系条约》。6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主导型经济”,大力发展归外贸易。“贸易立国”、“出口第一主义”成为政府宏观调控韩国经济的座右铭。韩国大力引进外资本和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加工进口原材料,以出口制成品创汇,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政府有意识地推行“不均衡增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些投资项目实行“倾斜”政策,在发展中寻求均衡。韩国现代化的大致进程为: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内需服从于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大型企业集团,首先发展首都和东海岸都市圈,以先进工业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这一战略步骤取得了显著效果,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1962-1966),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7%,第2至第4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10%以上。1960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到1980年猛增到1508美元。当时的国外舆论把韩国称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进入80年代,韩国制定和执行了第5和第6个五年计划,经济进入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新阶段,政府积极推进企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六·五”计划(1987-1991)政府把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之一。80年代后半期,在调整改革的基础上,韩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低利率、低汇率和低油价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国内的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到80年代末,韩国的电子工业已成为主导产业,汽车产量排名世界第九,造船业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90年代初,韩国跨入了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659美元。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韩国经济从低迷中恢复过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韩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经历一番动荡。1979年,全斗焕推翻金载圭,出任总统。全斗焕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80年5月,兴城发生工人、学生、民主人士参加的暴动,遭全斗焕严厉镇压,死亡数百人,伤数千人。金泳三、金大中被逮捕。1987年底,全斗焕在3全国一浪又一浪的学潮和群众运动面前,选择了和平移交权力。1988年2月,卢泰愚当选为韩国总统,韩国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由于牵连到全斗焕贪赃枉法、违犯人权的行为,卢泰愚当政不久即被迫隐退,韩国进入金大中和金泳三时代。1992年底,自由民主党领袖金泳三当选总统,成为韩国32年来第一位文职总统。他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匡正国法,肃贪倡廉,精简机构。1996年,汉城最高法院判决全斗焕、卢泰愚无期与有期徒刑。经济上提出建设韩国经济口号,加大对外经济开放。外交上提出“世界化、民间化、多变化、区域合作和面向未来”的外交政策,全面发展同美、日、俄、中等国的关系。1998年,金大中就任总统。其继续前任的改革路线,对外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并积极推动南北和平进程。2、新加坡战后初期,由于转口贸易的恢复和英国资本的投入,新加坡的经济得到发展。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人民行动党领袖李光耀出任第一届自治政府总理。1963年9月,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联邦,宣告成立独立共和国。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多次囊括全部议席,李光耀因此蝉联总理。作为华裔,李光耀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而留学英国的经历又使他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有独钟。他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善于处理劳资纠纷,强调民族和解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导下,政府机构精干简练,公职人员廉洁奉公,社会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政治环境为面积狭小、人口较多、资源贫乏的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政府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制定了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新加坡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1)1959-1967年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国家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颁布了《新兴工业法令》、《土地扩展法》和《经济扩展奖励法》等刺激经济发展的律令,吸引外国资本到新加坡兴建工业园区,同时,政府着力进行邮电、交通、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旅游、外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2)1968-1979年为经济发展的第2阶段,政府引导企业实现由进口替代向以适应外部需求为主的“出口主导型”战略转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79年,新加坡已成为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2大商港,同时还拥有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最大的樟宜机场。1980年,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值达到4430美元,高于香港(4240美元)、台湾(3751美元)和韩国(1520美元).4(3)1980-1989年经济发展进入第3阶段,政府高瞻远瞩,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适应世界即将来临的“第三次浪潮”。80年代初,新加坡已建立了以制造、贸易、金融、运输和通讯、旅游5大产业为支柱的多元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国际交通枢纽,东亚重要的金融中心。在这一时期,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2大海上钻油台输出国、世界上第3大炼油中心,以及世界上重要的电子电气产品输出国。为了适应世界高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中长期教育和培训计划,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强制性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大力引进人才到新加坡创业,建立起东南亚的“硅谷”。1990年,电子工业产值达150亿美元,出口额仅次于日本,占亚洲第二,电脑磁盘驱动器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3/4,半导体生产占世界第五。1990年,新加坡外汇市场交易额居亚洲第2位,成为世界第5大外汇交易市场。新加坡港口的吞吐量超过鹿特丹而稳居世界第1。(4)90年代新加坡经济进入继续稳步增长的第4阶段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吴作栋接任。1991年10月,政府制定《经济策略计划书》,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年平均6%的速度,人均国民收入高达1.7万美元。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通信、科技、金融、运输和服务业的中心,整个岛屿成了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1990年,新加坡新一代领导人提出要把新加坡建成“伟大的小国”“亚洲的瑞士”。1993年,吴作栋总理提出要向海外扩展经济,并提出“世界是我们的腹地,而新加坡是我们的国家”的口号。新加坡海外发展的目标是,在20年内使海外经济规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外展经济力量,造就一个全新的新加坡。1992、1993年,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就超过20亿美元,并同时在山东、江苏等地建立工业园地。90年代下半期,新加坡也经受了由泰国肇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由于政府采取了明智的应对策略,经济恢复较快,在东南亚经济复苏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3、中国香港和台湾战后,香港充分利用其自由港的有利条件,依靠内地资源和大陆的物资支持,一直处于相对经济繁荣的状态,并取代上海成为远东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中心。80年代,香港发展起电子、家电和计算机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很快,198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600美元。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经济持续增长,并且顶住了这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5蒋介石统治时期,将反攻大陆放在首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接任总统后,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进口替代策略,大力进行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产品以代替进口产品实行。1975年起,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年增长率1975年为4.9%,1976年达到13.9%,1986年为12.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2年为522美元,1980年上升到2344美元,1991年达到8790美元。进入90年代,经济仍平稳发展。但台湾经济的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较大,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离不开大中华经济圈,台湾经济的增幅最终取决于它与祖国大陆的关系。2000年,民进党在选举中获胜,陈水扁出任总统。陈水扁上台后,将台湾引入“台独”道路,台湾的经济出现混乱,并陷入衰退。二、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发展1、印度1950年1月26日,印度正式宣布成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实行了具有单一制特征的联邦制度,通过合并土邦、按照语种分邦等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极力消除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不良后果,部分缓解了中央与地方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大党在议会中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50年代中后期,尼赫鲁政府实行“印度人化”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培养各种新的文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的稳定性。(1)尼赫鲁尼赫鲁执政后,印度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47年11月,印度成立以尼赫鲁为首的经济规划委员会。1952年,第1个五年计划(1951-1956)公布,规定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实现最大限度的生产和充分就业。尼赫鲁提出实行“混合经济”,即公营和私营经济并行发展。1955年,国大党年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政府制定了第2和第3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途径是大力发展国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对帝国银行和保险等重要行业实行国有化经营。结果在10年时间内,印度的国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私营经济也得到增长。尼赫鲁解释说,印度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党国家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具有自己的特色,即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努力追求社会公正和自力更生,实行经济计划化,
本文标题:第八章发展中的亚非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