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八讲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第七讲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一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这既是对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党执政60年来宝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什么说新形势下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却是一项长期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将一事无成。推翻“三座大山”、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次次历史性巨变,都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我们党为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同最广大人民血肉联系而作出的历史抉择。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从工作思路来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坚持用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思想教育党员干部,要求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既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们的既定目标共同奋斗。能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衡量党员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抓好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而抓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要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归结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来。从提高个人素质来看,密切联系群众是保持先进性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直观判断就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得出的。党员干部的威信说到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基础上的。保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一些党员干部所以出现这们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党员干部花架子越少,作风越扎实,人民群众就会离你越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就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保持党员和干部本色,各种不正之风就无隙可乘,我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战斗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如何准确把握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对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提出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是要深刻认识党的主要领导方式的变化,客观上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执政之前,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对人民群众的直接领导来体现,分布各处的基层组织团结和引导群众,进行着推倒“三座大山”的斗争,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政策、完成党的任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工作手段。执政之后,党的领导更多地通过国家政权这一主要方式体现,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对社会进行规范和领导。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党员干部错误认为,只要贯彻好上级要求就行了,联系群众的必要性没有了,眼睛只“向上”,这事实上割裂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一致性。二是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体制侧重点的变化,对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对外交往的增加,也使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随之而来,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各方面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使个别人非法追逐个人利益成为可能。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发达,人们的视野更加扩大,这就使得少数人身上的不正之风及腐败行为造成更大的影响。三是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不断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社会阶层构成的这种变化,既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保持党的先进性,又要求我们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各阶层,广泛争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建设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这也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党员干部如何积极主动地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从根本上说,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过程中应当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关键在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一要体察民情。与人民群众有没有感情,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坚定成熟的重要标准。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鱼水深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奋斗、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的这些好传统、好作风不但不能丢,而且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最好办法,也是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与工农群众交朋友,关心基层和群众的困难,了解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这既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要求。二要了解民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首先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把各项决策和工作建立在了解、顺应、符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无视、偏离、违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任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不可无视民意、违背民意、挫伤民意。三要集中民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是领导干部的力量源泉。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和发挥出来,形成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伟大创造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进行决策和推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大。党员干部只有真心实意的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学生,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克难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要珍惜民力。民力,毁之易,聚之难。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不体恤群众、不珍惜民力的事情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进工作和事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五要改善民生。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解决好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等问题,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医疗是民生之需,要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安居是民生之愿,必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房制度建设,使各项住房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低收入家庭,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各级党组织怎样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要充分总结和运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第一,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功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党委、政府的大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第二,健全民意表达制度。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第三,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增加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服务承诺、结对帮扶、法律援助、领导督办等各项服务群众制度和快捷有效的服务平台,健全各级便民服务网络,开展联动式便民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方便群众、了解民意的平台和载体,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探索开展领导领衔、专项治理、挂牌督办、现场办公、一线工作等破解难题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解决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确保服务群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第四,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
本文标题:第八讲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1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