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现场报道方式在广播记者中的创新
现场报道方式在广播记者中的创新(原文的题目:广播记者现场报道方式的创新实践初探)阿克苏地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璞(18299984582)摘要:衡量广播记者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即现场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它不仅是对记者知识储备广度与深度的衡量,更是广播记者对事物观察能力、语言思维能力与应变技巧的考验。随着新闻节目的不断发展,广播记者的现场报道频率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广播记者现场报道的研究,希望寻求其创新之路。关键词:现场报道;广播;记者;创新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节目也随之不断更新,现场报道是广播中大量被采用的一种播报形式。在新闻现场,记者在第一时间将当时见闻通过电波向听众进行介绍,将听众的感官引导到新闻现场,使听众对新闻事件的场景与发展进程进行想象构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广播记者必备的“常规武器”,现场报道已成为每位广播记者利用音频语言传达信息、将新闻通过叙述广播出来的必备能力,衡量广播记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现场播报的质量与数量。一、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特性(一)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典型性广播现场报道的选题,无论从其进程、现场音响、节奏、意义、背景资料等方面均存在典型性,具有较高关注度与新闻价值。比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党的代表大会、政协会,其他重大经贸、文教、政治、体育活动,突发事件、灾害性事件等,均适合广播现场报道。反之,那些受众关注度低、不具有典型性、新闻价值低的事件则不适合做广播现场报道。新闻的典型性是现场广播现场报道的前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前社会对新闻的价值取向[1]。(二)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速报性广播现场报道中,速报性是其显著特性。快是广播新闻报道的显著优势,而广播现场报道的优势也是快。在第一时间,广播记者通过火车、飞机、越野采访车等最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赶赴新闻的第一现场,通过移动通讯电话、卫星电话或互联网媒体等现代化通讯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以语言形式向受众传达重要新闻事件,并传达其起因、经过与结果(把原文的顺序调换了一下)。这种传播的速度,只有网络、电视媒体可一争高下,其他媒体皆望尘莫及(原文难以望其项背)。(三)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实时性新闻事件的实时性从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出现的那一刻起便成为现实(比原文多了几个字,开头字体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实时性是广播现场报道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同步性保障,现场报道的实时性能将传统报道重要新闻的“过去时”转换为现场报道中的“进行时”,让受众通过实时接收相关信息,关注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进展。(四)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连续性在广播现场报道中,报道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决定了现场事件的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都可以被深入发掘[2]。对事件的深入了解能帮助记者构建现场环境与事件发生背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贴近事件实际,让受众感受到事件的深层次信息。这一特点是广播现场报道区别于其他广播节目而独具的魅力。(五)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形象性广播现场报道相比于静态文字广播报道与录音报道更加具有形象性,特别是实时性与生动性的展现。形容录音报道特色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用于广播现场报道的形象性描述中将更为贴切。基本上,广播现场报道能兼顾上述新闻特点,或在其中某一点上较为明显,在实际广播现场报道中,切忌将信手拈来、目之所及的选题全作为广播现场报道模式,这样势必会造成广播现场报道这一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无法收获预期中的新闻传播效果。二、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的创新措施(原文创新方式)作为一种大时段的新闻报道方式,广播现场报道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这为多种广播新闻手段的兼容创建了有利条件(原文:提供了可能)。广播记者、广播编辑应将这一点充分结合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不断充实与发展广播现场报道的内在形式、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把原文的字体进行了调换),面临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新闻记者从未放弃过进取与努力,积极寻求广播现场报道形式的有益发展与探索。近年来的实践表明[3]。现场报道形式的不断发展既是对时代发展与受众诉求相适应、符合广播特点,又在极大限度上满足了广播优势的发挥,形成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受到广大受众欢迎。(把原文换了一种说法)(一)多点连线现场报道发生新闻事件时,多路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连线直播间现场或电台编辑部,通过口述事件的形式对新闻进行现场报道(字体顺序进行了调换)。以往的实践表明,这些现场报道能紧随时代发展,将实时信息量急速扩大,还能突破时间限制,将采访、传输、编辑、播出基本处于同一时间点,通过中间环节时间与过程上的节省(原文:几乎同步进行),真正实现广播报道的实效性的提升(原文: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防抗“莫拉克”台风现场播报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分派出多个采访小组于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福建省气象台和闽东南沿海重点乡镇进行对其地区的实时抗灾防灾情况的采访与报道。通过10多个小时的《防抗“莫拉克”台风特别直播报道》,多点连线报道的不断运用,以最快的速度对最新台风动向与重点区域的防抗台风消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实时报道,成为各家媒体防抗报道中的一大特色[4]。(举例跟原文一样)(二)滚动式现场报道滚动式现场报道能更加体现现场报道的全面、快速、多角度,以高密度、快节奏与短周期的方式实现报道(原文: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采用短周期、高密度、快节奏的方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多面、全方位的现场滚动报告)。这种高密度的连续性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极为重要或具有突发性,需要新闻事件报道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对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以08年的汶川地震为例,作为现代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显示了其优势和价值。强烈地震的突发使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形式在再去无法正常播报,基本陷于瘫痪状态。而国家广电总局向再去以最快速度运送并发放了5万台半导体收音机,联合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分派大量广播记者赶赴地震灾区前线,以现场滚动式报道方式进行连续的灾区情况报道,通过这些受灾、抗灾、救灾信息的滚动式播报,为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打上一剂强心针[5]。(举例跟原文一样,部分词句换了种说法)(三)多媒体广播现场报道在高速融合的媒体时代,受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与媒体的不断融合影响,传统广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广播稍纵即逝、不能自由悬停节目、图像缺乏的空白,特别是网络广播里形式,以其与多媒体网络的融合吸引了更多受众,实现网络广播现场报道的新形势。凭借互联网优势,网络广播现场报道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现场报道发展为“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新模式[6]。这种模式对广播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网络播报影响下,广播记者需从传统媒体思维与能力的突破上入手,适应媒体融合下的岗位互动与流通,集采访、写作、摄影、录制、编排、网络技能运用与现代设备操作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四)广播“现场报道评论”广播“现场报道评论”是基于广播评论而孕育的全新模式,与广播录音评论类似,但又区别于录音评论而形成的广播记者或记者与权威人士通过在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实时性评论报道。比如,对火灾现场的广播报道中,在现场连线的报道记者面对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可向当地消防部门或专家进行采访,分析这场火灾的成因、对其损失进行初步评估、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工作进行简要论述,不仅如此,记者也可由采访话题的信息中进行总结式评论。这种新颖的形式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现场感,其强大的说服力与传播效果是传统传播评论模式与广播“现场报道评论”无法相较的。(举例跟原文一样)三、广播现场报道的基本诉求(原文是要求)(一)记者良好的现场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广播记者的必备能力之一便是现场报道能力中运用(原文是:现场报道能力是是每一位利用有声)语言传达信息、叙述新闻事件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与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共同作用于新闻效果的展现。一是广播记者的表达叙述应完整而准确。在新闻事件现场,广播记者对新闻事件要素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逻辑归纳,加以生动准确的口头转达形成报道传达给受众,吸引受众关注,使受众能感受并跟进新闻事件发展,通过记者的表述获取现场实践的(原文是:借助接着准备、完整的表述及时获取现场)重要新闻信息;二是广播记者的普通话要过关。与主持人、播音员不同,广播记者的普通话等级虽不做同等限制,但应尽量向播音主持水平靠近(原文是:不宜要求他们具备与播音员、主持人同等的普通话等级)。这是保证现场播报情况在传达过程中真实性与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广播现场播报的质量与效果传播有极大作用;三是广播记者的设问应具体而有针对性(原文设问要具体)。在广播报道中,诸如“感受如何”、“说说感想”之类的笼统提问(原文是:人们会听到你的感受如何,请您说说感想之类的记者提问),常常造成采访对象无从谈起的窘境,无法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应以听众对于新闻事件最关心的因素进行采访,引起受众的关注热情;四是记者提问应注重引导(原文是:提问要有引导技巧)。例如,对宁惠市区公路被返修完工的现场报道中,对出租车司机的采访中记者问:“师傅,您经常跑这条路吗?”司机回答:“使得。”“这条路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以前啊,坑坑洼洼的,我都不想跑这条路。现在修好了,在这路上跑心情也好了。”这种回答正是我们需要传达的报道信息。以实际事实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7]。如果采访的回答只能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就失去了采访的真正传播价值。(举例跟原文一样)(二)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情境构建能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赶赴新闻事件现场的广播记者能迅速观察并判断现场情况,但受众无法观测现场(原文是:广播记者第一时间赶赴了现场,而听众是看不到的),这也正是广播记者重放听众“眼睛”进行实时报道的新闻诉求[8](原文是:正因为如此,到达新闻现场的广播记者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听众的眼睛)。广播记者的新闻现场职责即将在现场看到的真实情况向听众进行传达。从听众角度上来看,受限于空间与时间,听众不仅想了解新闻事件现场发生过什么、具体情况,更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广播记者的现场报道如果能满足听众对鲜活、具体的感性材料的心理诉求,听众就能在声音的传播中在脑海中构建现场情境进行感受,这样便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真实感。因此,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对现场环境、情境、场面、气氛和细节的描述中,应充分发挥对场景的构建能力,让听众从信息的接收中产生如临现场的切实感受。(三)对广播现场报道的采访主动权的把握广播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便是话筒,对话筒的把控即对采访主动权的把握与控制,若记者无法把握采访的主动权,现场采访的内容将会被采访对象所掌控(原文是:如果把握不住话筒,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就是去了主动权,现场采访的内容将会被采访对象所掌控),无法达到真正的广播现场报道目的与效果。有经验的广播记者在现场报道时会尽量将话筒牢牢控制住,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对采访主动权进行收放自如的控制(原文是:一位成熟的广播记者,他在做现场报道时,会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话筒,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让话筒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穿梭自如)。宁德某区发生的一起5层居民楼倒塌事故中,5位居民成功逃生。宁德广播电台记者事后在医院对第一位逃出倒塌楼房居民进行采访中,对其逃生经理的讲述予以充分的空间,并请主治医生对所有逃生者的伤情与治疗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对采访主动权的把握,使广播现场报道生动连贯、令人印象深刻[9]。(举例与原文一样)(四)对事物的观察与临场应变能力(这一大点原文没有)在广播现场报道中,广播记者的广播内容应尽量体现事物本质特征、表达新闻主题,而不是见什么说什么、有音就录[10]。这就需要记者对观察的灵敏度。善于观察、分析、判断、捕捉,特别是对新闻事件现场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随机应变的处理与适当对策的采取。例如,一次机会中重要领导人的出现、一次文艺汇演中著名演员的临时表演、一次体育比赛中著名运动员的意外加入等,这些个体人物的加入无疑能使现场播报实践更加具有意义。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时,广播记者应有能力抓住这种机会进行采录方案的调
本文标题:现场报道方式在广播记者中的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2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