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3章旅游景区空间规划1
第1页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景区的区位定位一、区位定位的理论基础旅游景区的区位主要是指景区在区域大环境背景下所处的位置与地位,属于宏观空间环境范畴。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地理学中的区位论,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其中着重于经济地理位置的研究。1、中心地学说创始人为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稍后廖什(德国)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中心地学说将旅游景区向旅游者生产、销售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称为中心吸引物,而旅游景区则构成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的中心地,从中心地到其影响范围最远的客源地则构成了不同圈层的市场腹地。2、距离衰减法则距离衰减法则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认为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反向的运动,即距离越大,引力越小。景区也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相同倾向。3、集聚规模经济集聚就是将各种设备、资金、技术等通过联合利用,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布局模式,它要求将相应协调的资源进行地域上的集中布局。旅游景区的集聚布局,也就是要求能在这样的一个区位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或将有的设施、服务、技术等集合成一体,组成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强整体旅游吸引力,从而形成集聚规模效应。4、ReBAM、CRBD和TBD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即“环城游憩带”,是指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还包括位于城郊的第2页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CRBD(Central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即“中央游憩商务区”,是指以游憩中心地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门槛人口和吸引范围的游客活动中心。二、区位定位的影响因素旅游景区是处于区域大背景环境下的相对微观位置,在区位的定位上不仅受本景区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包括:1、资源基础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集聚度是构成景区吸引力的首要条件,旅游资源等级的高低则影响着吸引力的大小,鉴于此,进行景区的定位时,须认真分析评价本区的资源后再进行定位。2、经济特征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以及企业关系。收入和消费习性是针对于潜在游客而言的,没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出游行为。区域经济状况往往影响土地、劳力、资金的可获得性及成本。企业关系涉及到同行业的竞争及其他行业的竞争,前者主要争夺客源,后者则争夺资源定位。3、交通条件景区的可进入性是衡量交通条件的基本标准。我们通常说某景区可进入性强,就是指景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良好,而交通条件的优劣,则直接决定能否为游客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进入或离开的服务。景区的交通联系可以从航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四个大的方面去考察。4、市场范围包括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地域空间上的,通常可以景区为中心,划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同心圆的范围;第二个层面是指市场细分上的,有的景区是针对于大众的,而有的景区则只能是针对于特定的消费群体。5、城镇依托关系城镇依托关系涵盖有上述四种因素,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影响要素。景区与城镇第3页的依托关系主要是指两者之间的距离和依托城镇的重要性,距离越近,对景区的发展也就更为有利;而依托城镇的大小则直接影响着景区发展的前期启动及后期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内,对景区与依托的城镇的距离有一个大致的限定,一般是以依托城镇为中心,以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首先考虑景区的开发。三、时空位序下的区位定位1、时间位序下的区位定位(1)近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要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选择在交通枢纽或交通线附近,地形不太复杂,施工条件较为优越,能够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游客的进出和服务提供方便的区位。(2)中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主要是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巩固维护原有的设施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区位场所。并要特别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必须对区位内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勘查、具体测量,采取谨慎的开发态度。(3)远期规划时的区位定位。主要是在前两期的基础上进行巩固与深化。2、空间位序下的区位定位(1)跨区域级的区位定位。指的是国家间或洲际间共有的旅游资源区域,对于这一区位定位,应该在加强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实行共同开发,从有利于国家间或洲际间游客的相互往来出发,大力推动边界旅游的发展。(2)国家级的区位定位。主要是针对于国内各省市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还要有针对国际客源市场定位的要求。(3)区域级的区位定位。区域级在一个国家内,多数为跨省市的区域。这类区域的区位定位,在区内首先要求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在巩固区内市场的同时,着力向外拓展。(4)地区级的区位定位。地区级可以是一个省,也可以是一个县或更小单元的地区。这一级别的区位随着尺度大小应该有所区别第二节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第4页景区功能的布局,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划分为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三个层次。宏观布局是指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总体轮廓和部署,中观布局则主要是确定景区在地域空间内部的配置与部署和关系,微观布局,则是在具体分析各点的潜力和制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点与点、点与中观布局,甚至与整体的相关性,选择出最优化的多维网络结构。一、功能布局的原则二、功能布局的结构模式景区内各种功能区的布局,总的来说应与景区的主题相符合,适应景区的景观特色,当然也受当地的地形和原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例如,旅游村的设置,就往往要依托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依靠其已形成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综观景区的功能布局设置,一般有以下六种模式:1、链式模式链式布局模式适应于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主要沿着交通线分布的情况,交通线可以是公路,也可以是水路,有时交通线本身也是构成游览的主要内容(图3-1)。2、核式布局模式采用这种布局模式的主要以下面两种情况:一个是资源的集聚度,如在许多景区内,存在着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其中有一个核心景区,集聚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为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主要在这里进行布置,周边的旅第5页游资源构成为辅助性的吸引物。第二个是服务的集聚度,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主要集中于某一中心点上,而旅游资源则围绕着这一中心点布局(图3-2)3、双核式布局模式当一个景区内出现两个势均力敌的资源集聚体时,可以采取此种布局形式(图左下图3-3)。4、组合式布局模式组合式布局模式是在双核式布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也就是在出现图3-2核式布局示意图第6页了几个处于同等地位,但在地域范围和功能上不能相互重合时采取的布局方式(图右上图3-4)。5、渐进式布局模式图这一布局模式与组合式布局模式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由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不同功能的区块组合而成,需要有多样化的分区才能体现出功能上的不同。(如左下图3-5)6、圈层式布局模式第7页根据尺度定义的大小,对于一个景区的理解也存在着多层次化。因此,在每一个大尺度景区之下,又往往划分出次级的功能区,一层往下,形成圈层结构(如右上图3-6)。三、功能布局实例本节以风景区各组成部分的布局为例,介绍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方式。虽然各风景区由于大小、级别、特点等的不同,在组成部分上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野营区、行政管理区、居民区、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农林园艺场(包括副食品供应基地)、加工工业区。1、游览区这是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风景点比较集中,是具有较高的风景价值和特点的地段,游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一个风景区由许多游览区组成,各游览区的景观主题应各有特色。可以山景为主,以突出山峰、山洞的游览主题,如黄山天都峰、庐山龙首崖、三清山神女峰等(图3-7);可以水景为主,以突出瀑布、溪水、水潭等游览主题,如杭州西湖、桂林漓江、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等(图3-8);可以文化古迹为主,如泰山碧霞寺、峨眉山报国寺、山西乔家大院等(图3-10);可以植物为主,以观赏富有特点的植物群落或古树为主题,如黄山的“迎客松”(图3-9)。2、游览接待区此区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较好的住宿条件,有完善的商业服务、邮电设施等。旅游接待区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1)分散布局即分散在各风景点附近的布局方式,但这种布局易出现破坏风景的现象。(2)分片布局将各种等级的旅馆分片设在若干专用片段,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如庐山、黄山(图3-11、图3-12)。(3)集中布局在风景区中或城市边缘,集中开辟旅游接待区。(4)单一布局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地区新建一个单一性质的旅游接待小城镇,把各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组织在一起。如秦皇岛的北戴河(图3-13)。第8页3、休疗养区许多风景区设置了休疗养区,并成为风景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庐山风景区中的莲花谷,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九溪休疗小区,都是专用的休疗养区。以旅游为主的风景区中的休疗养区,是专用地段,应与一般游人有所隔离,避免相互干扰,但也要有相应的商业文娱设施。4、商业服务中心除分散的服务点,风景区内应有数个商业服务设施较为集中的地区,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服务,但在布局时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配合。5、居民区此区为风景区中工作人员及家属的集中居住场所,一般常和管理机构结合在一起,而不宜和旅游者混杂,以免相互干扰。6、行政管理区是风景区中行政管理机构集中的地段,与游人不发生直接联系。7、加工工业区如直接为本区旅游服务的主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工业等,可以靠近或分散在居民区中,有的工艺品厂还可供参观游览用。8、园艺场及副食品供应基地担负着为旅游者、休疗养人员提供新鲜食品的任务,如果园、菜地、奶牛场等。副食品的供应,一般单靠风景区范围本身的基地是不够的,常需从附近地区调集。9、农林地区从事农业、林业生产的地区,与旅游活动虽无直接关系,但占地广大,对风景区的景观及生产、环境保护都有影响。第三节旅游景区用地规划第9页土地利用规划是融自然性、社会性技术性与法律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手段,是对土地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监督。旅游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一、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应包括对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与潜力进行综合评估或专项评估。一般按其可利用程度分为有利、不利和比较有利等三种地区、地段或地块,并在地形图上表示。通过资源的分析研究评估,掌握用地的特点、数量、质量及利用中的问题,为估计土地利用潜力、确定规划目标、平衡用地矛盾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表明土地利用现状特征,风景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之间关系,土地资源演变、保护、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它是在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各类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结构所作的分析,包括景观、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一)用地分类根据旅游景区用地的实际及其功能性质,总体上可把其分为旅游专项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管理与居民用地和旅游加工业与农副业用地四大类,但在具体的用地上,可以是几种类型的用地相结合。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风景名胜区的用地分类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大类,每个小类下又划分五个小类,具体划分见分类表(3-2)。(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保护风景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第10页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结构,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各类用地的结构、用地配置和调整;进行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布局;交通用地的配置;其他大型骨干工程的用地配置;提出实施规划政策与措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森林公园规划、观光农业规划、水域利用规划等);土地利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
本文标题:第3章旅游景区空间规划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3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