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课堂学案〖课标要求及解析〗(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解析: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注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比较,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课前诊断】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A.废除奴隶制度B.发展封建经济C.废除井田制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A、军功爵制B、什伍制度C、废除井田D、建立县制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7、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8、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知识梳理〗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军事:战争频繁。④文化:百家争鸣2(2)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3、商鞅变法的特点(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4、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5、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36、商鞅变法的结果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7、商鞅变法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8、商鞅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提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问题探究〗1、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的目的。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的特权。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崩溃、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的特权,确立起。②两者的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一次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转型的变革。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分)4(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2分)3、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请回答:(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内容有何特点?(1分)根据这一规定,雅典社会中的哪一个阶层的政治地位会大大提高?(1分)答:(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政策实施目的有何相同之处?(1分)材料二的规定适应了哪一阶层的政治需求?(1分)答:(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4分)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答:(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答:(5)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2分)
本文标题:第4课商鞅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5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