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1答谢中书书课题答谢中书书课型新授上课节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情景交融的优秀篇章。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答谢中书书》中画面的布局美。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互相协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答谢中书书》中画面的布局美。媒体教具录音机等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2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导入新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祖国河山秀丽,曾经引起古今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二、解题:a)学生齐读课题,思考,为何这样读?(答/谢中书/书)有没有别的读法?明确:“谢中书”是人名,而“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b)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所查阅的作者资料,订正,要求重点记住书下注释中的作者介绍。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三、熟读课文:c)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教师指正:颓tuí与y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并小声跟读。e)学生自由读三分钟。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水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f)指名上中下三名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三、整体感知:(10分钟)1、同学借助书下注释,理解整篇文章意思。之后,采用接力翻译课文的形式,发现翻译不当之处师生共同解决。2、理解字词。颓(tui)俱(ju)竞(jing)(让学生抢答的方式回答老师的提问,词语以书下的为主。)3、师生互动,解难答疑。(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学生互答,或教师订正。)“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是平视。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重点测试)•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四、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五、合作探究:(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景色有什么特点?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作者抓住特征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数语,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的特点。作者从多角度写景。如,有仰视有俯视“高峰河流”;由平视有远视“两岸……四时俱备”;有色彩有声音,如“五色交辉,乱鸣”;有静景有动景,如动景“猿鸟沉鳞”(借代),如此,为诗文增添了灵动感,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也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教师储备: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心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章以感慨收束全篇,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4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3、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六、对照板书再背课文,要求背出感情。七、开放探究,拓展延伸试比较本文与下面这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明确: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八、课堂小结:《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理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炼生动,仅用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黄昏。从不同的角度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实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再齐背课文,体会其中的妙处。九、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课文,默写一遍。2、选做:同学们根据本文的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5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板书设计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答愉悦谢具体写山川之美山水画、山水诗中陶书弘以感叹总括全文得意书景以名人证实此说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6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