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1第6章呼吸系统一、授课章节6.1呼吸器官的结构6.2呼吸生理二、学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构成。2.鼻腔侧壁的上、下鼻甲骨及上、中、下三个鼻道。3.喉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4.肺的位置和分叶(尖、心膈、副叶)。5.呼吸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6.呼吸率、胸内负压、呼吸道、肺胸膜、呼气、吸气的的概念。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肺的位置。2.肺的分叶。3.喉软骨的分类。4.呼吸类型。5.肺的听诊部位。难点:1.胸内负压的测定。2.肺的气体交换。五、教具动物呼吸系统的标本及挂图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Ⅰ.导入复习旧课:消化系统的组成、各消化管的消化特点、物理性消化、化学性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2消化、生物性消化的特点。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结构,喉软骨的构成,肺的分叶,呼吸生理。II.新课呼吸器官的结构一、鼻腔呼吸器官的特点:提示:鼻腔、咽、喉软骨、气管、肺分叶。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前方有鼻孔和鼻翼,后方有鼻后孔。牛鼻翼厚实,鼻孔与上唇间形成鼻唇镜。羊和猪鼻孔与上唇处分别形成鼻镜和吻镜。鼻腔侧壁有上、下鼻甲骨,将每侧鼻腔分隔为上、中、下三个鼻道。二、咽见“消化系统”三、喉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由一块环状软骨、一块甲状软骨、一块会厌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构成。四、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位于颈、胸椎腹侧。前端接喉,后端进入胸腔中,在心基上方分出三支支气管,为右尖叶支气管和左、右支气管(马属动物仅有左、右支气管),由肺门分别进入左、右两肺中,并继续分支形成支气管树。气管呈圆筒状,由一连串“C”形气管软骨环连接而成。五、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通常大于左肺,两肺占据胸腔的大部分。左、右两肺都有三个面(肋面、纵隔面和膈面)和三个缘(背缘、后缘和腹缘)。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3牛、羊、猪肺可分七叶,即左尖叶、左心叶、左膈叶、右尖叶(牛羊右尖叶又分前后两部)、右心叶、右膈叶和副叶。马肺心叶和膈叶并为心膈叶,因而仅分五叶。(二)肺组织结构肺表面覆盖光滑、湿润的浆膜称为肺胸膜,膜下的结缔组织伸入肺内,将肺实质分隔成许多肉眼可见的肺小叶,肺小叶是以细支气管为轴心,由更细的逐级支气管和所属肺泡管、肺泡囊、肺泡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肺结构体,一般呈锥体形,锥底朝向肺表面,锥尖朝肺门。家畜小叶性肺炎即是肺以肺小叶为单位发生了病变。肺实质包括肺内各级支气管和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如图6-8。在肺实质结构。肺胸膜叶间、小叶间结缔组织及血管神经肺内支气管肺通气部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小叶肺呼吸部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六、胸腔、胸膜腔和纵隔(一)胸腔胸腔是以胸廓为框架并附着胸壁肌和皮肤的截顶圆锥状体腔,该腔在胸壁肌群帮助下可扩大和缩小。(二)胸膜腔胸膜腔是衬贴于胸腔内壁面、纵隔表面的胸膜壁层与覆盖与肺表面的胸膜脏层之间的狭窄腔隙,腔隙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三)纵隔纵隔是两侧的纵隔胸膜及其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间质实质肺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4呼吸生理呼吸是家畜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其全过程可以下列四个连续环节来表示:肺静脉O2左心动脉外界空气呼吸道肺泡肺泡壁对毛细血管体毛细肺静脉CO2右心静脉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血管组织细胞组织换气(内呼吸)以上四个环节中,肺通气依赖于呼吸运动而发生,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依赖于呼吸膜和气体分压差而发生,气体运输则依赖于循环中的血流。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环节合称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内呼吸,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统称气体交换。一、呼吸运动(一)吸气和呼气的发生呼吸运动是指因呼吸肌群的交替舒缩引起胸腔和肺节律性扩张和收缩的活动。其中,胸腔和肺一同扩大使外界空气流入肺泡的过程叫吸气(氧气);胸腔和肺一同缩小使肺泡内的气体逼出体外的过程叫呼气(二氧化碳)。呼吸运动是肺通气发生的原动力。(二)胸内负压及其意义家畜吸气时,肺能随胸腔一同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胸内负压。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的内压总是略低于外界大气压。胸内负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胸内负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三)呼吸式、呼吸频率和呼吸音1.呼吸式家畜的呼吸运动表现为胸式、腹式和胸腹式三种。2.呼吸频率家畜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健康家畜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如表6-1。O2CO2O2CO2O2CO2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5表6-1家畜呼吸频率(次/min)畜别频率畜别频率牛羊10~3010~20猪马15~248~163.呼吸音家畜呼吸时,在胸廓表面和颈部气管附近可发出三种呼吸音:①肺泡音:类似“V”的延长音,是肺泡扩张所产生的呼吸音;②支气管音:类似“ch”的延长音,是气流通过声门裂引起涡旋产生的呼吸音;③支气管肺泡音:是肺泡音和支气管音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不定性呼吸音,仅在疾患引起肺泡音或支气管音减弱时出现。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和全身组织,交换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交换的先决条件是气体通透膜。气体通透膜是指肺呼吸部存在的呼吸膜和全身各部位存在的毛细血管壁与组织细胞膜相贴的结构。(一)肺换气肺的呼吸部有极大面积的呼吸膜,膜的两侧存在氧分压差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因此,肺泡与肺泡壁外毛细血管间发生了如下气体交换:PO2较高PO2较低肺泡腔呼吸膜肺毛细血管腔PO2较低PO2较高肺换气的主要结果是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液的气体成分发生了改变,即血液中氧气得以补充,二氧化碳废气得以排出。(二)组织换气组织换气发生于体毛细血管网与网间分布的组织细胞之间,此间充有组织液。体毛细血管壁与组织细胞膜均有良好的气体通透性。血液侧与细胞浆侧存在氧分压差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因此,体毛细血管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如下气体交换:O2CO2O2CO2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6PO2较高PO2较低体毛细胞血管腔气体通透膜肺毛细血管腔PO2较低PO2较高组织换气的主要结果是组织细胞浆中发生了气体成分改变,即细胞浆中得到了氧气供应,二氧化碳废气得以排出,这种改变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必要保障。三、气体运输进入血液的氧和二氧化碳沿血液循环在两个换气部位之间被运输。(一)氧的运输1.氧的运输路径2.氧的运输形式氧在运输途中大部分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作载体,小部分直接溶解于血浆中。氧刚进入肺毛细血管时,因PO2较高而立即溶解于血浆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氧被运输到体毛细血管时,因PO2较低而立即与血红蛋白分离并从溶解状态中游离出来。(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二氧化碳的运输路径2.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二氧化碳在运输途中有三种形式,即直接溶解于血浆中(占2.7%)、与血红蛋白结合及与水和钠(钾)形成碳酸氢钠(钾)。二氧化O2CO2O2CO2肺毛细血管氧肺泡肺静脉左心房主动脉气管左心室全身二氧化碳组织换气体毛细血管体循环静脉右心房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右心室肺泡气管体外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7碳被运输到肺毛细血管时,因PCO2较低,后两种化合物立即分解,并从溶解状态中游离出来。从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可以看出,血红蛋白(Hb)充当着运输工具的作用。当血红蛋白因中毒而丧失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时,组织细胞就会缺氧和酸中毒。III.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构成。鼻腔中的三个鼻道是气体进出通道。喉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是喉头保持喉头始终开张的软骨,会厌软骨并解决动物进食时使食物进入食管覆盖喉口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左右尖叶、心膈、和右侧的副叶构成。气体由鼻腔进入至肺组织,并交换气体,使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呼出体外。动物的呼吸类型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呼吸率是指动物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呼吸率的改变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IV.小结本章小结解剖知识点需掌握内容呼吸系统组成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构成。肺的功能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肺是呼吸的核心器官,主要作用是发生气体交换。喉软骨喉软骨是喉的支架,由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成对)构成。喉腔中部的黏膜形成一对皱褶,叫声带。两侧声带间的狭隙叫声门裂,气流通过时振动声带便可发声。肺的位置及分叶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通常大于左肺,两肺占据胸腔的大部分。肺有三个面(肋面、纵隔和膈面)和三个缘(背缘、后缘和腹缘)。肺可分七叶,即左尖叶、左心叶、左膈叶、右尖叶(牛羊右尖叶又分前后两部)、右心叶、右膈叶和副叶。马肺分叶不明显。第6章呼吸系统第6章呼吸系统8呼吸四个环节分为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环节合称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内呼吸,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统称气体交换。生理呼吸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家畜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氧气的运输氧在运输途中大部分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作载体,小部分直接溶解于血浆中。氧进入肺毛细血管,因PO2较高而立即溶解于血浆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氧被运输到体毛细血管时,因PO2较低而立即与血红蛋白分离并从溶解状态中游离出来。二氧化碳的运输二氧化碳经组织换气进入体毛里血管后,经体循环的静脉、右心和肺动脉被运输到肺毛细血管,使二氧化碳又经肺换气进入肺泡中。二氧化碳在运输途中有三种形式,即直接溶解于血浆中(占2.7%)、与血红蛋白结合及与水和钠(钾)形成碳酸氢钠(钾)。二氧化碳被运输到肺毛细血管时,因PCO2较低,后两种化合物立即分解,并从溶解状态中游离出来。V.作业1.简述肺的形态、结构和位置。2.肺的分叶。3.喉软骨的分类。4.肺的听诊区。5.简述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本文标题:第6章呼吸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7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