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章相变6.1.11问题从结构起伏、能量起伏推测什么是成分起伏?并总结起伏的一般定义。答:1)成分起伏即浓度起伏。2)起伏的一般定义:在某一时刻,局部能量(结构、成分)高于(或低于)平均值。6.1.12问题说明图6-2左图中最大的黑点(右上),不可能移动到中图的中央。答:假设右上的黑点到中央的距离为1m,可计算出其移动的平均速度为100000m/s。6.1.13问题对式6-1求导时,把vG视为常数,这是为什么?答:在对式6-1求导时,温度是确定的(T为参数),vG即为常数。6.1.14问题临界晶核密度n与表面能、过冷度、熔化热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答:1)表面能越大,n越小。表面能是形核的阻力项。2)过冷度越大,n越大。过冷度是形核的动力项。3)熔化热越大,n越大。熔化热越大,原子间结合力越大,G越大,动力项越大,越有利于形核。6.1.15问题讲义中能量起伏概念是如何引进的?请用一句话解释。答:“形核原子”的能量高于“平均原子”。6.1.16问题能否称式6-11中的Q为液相扩散激活能?如果可以请解释原因;如果不能请比较这里的Q与真实的液相扩散激活能的大小,并解释原因。答:不能。Q真实液相扩散激活能的大小。此处Q=真实的液相扩散激活能+原子穿越液固界面的能量。6.1.17问题式6-11的在形式上与学过的哪个公式比较像?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差异是什么?答:置换扩散中,TkuAZTkGBVBexpexp。其中,TkGBexp为能够产生跳动的原子,TkuAZBVexp为原子周围的空位数。问题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会有过冷现象。注意,只能是一句话(而不是公式),目的是考察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答:当达到熔点时,因表面能使得G仍然大于零,需继续降温。问题由图6-4看出,形核率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中有极值现象,其解释为有两个相反的因素共同决定形核过程。一是驱动力vG,过冷度越大,vG的绝对值越大,即动力越大;二是扩散阻力,它随过冷度的增大(即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在适当的过冷度下形核率有极大值。现在的问题是,对于长大过程,长大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是否也有极大值现象答:长大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曲线没有极大值现象。因为长大过冷度一般比较小。6.1.18问题在某一过冷度下凝固时,凝固结束后固体中晶粒的最小半径(平均值)是1r吗?提示:晶界能比液-固界面能高很多。答:大于r1。6.1.20问题试证明纯金属熔化时无需过热。提示:(1)lgslsg;(2)熔化总是开始于表面。答:由32v443GrGr,但此处sgsllg0,由此不需过热。6.1.21问题均匀形核过程中,一团液体变为固体的(形核)瞬间,伴随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答:自身体积自由能的变化+相界面的产生6.1.22问题将凝固过程分为形核与长大是有深意的,这不是随便的划分。请从两个过程的微观机制说明它们的本质差异。答:形核伴随有新生界面的产生,而长大不需要。6.1.24问题前面介绍过冷度时说到:“过冷度受冷却速度和金属纯度的影响”,为什么?答: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可以这样想,冷却速度无限缓慢,就无过冷现象。金属纯度越低,非均匀形核比例增多,过冷度降低。6.1.24问题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非均匀形核的过冷度总是小于均匀形核。答:非均匀形核有多余的界面能,所需的动力小,过冷度小。6.1.25问题非均匀形核过程中,一团液体变为固体的(形核)瞬间,伴随哪些变化?答:变化:体积自由能的变化,界面的变化(旧界面的消失和新界面的形成)。6.1.26问题1.理论上讲,L与L属于一类,它们的数值一般都比较小(与晶界能及相界面能相比),请问为什么?2.的类型与L、L不同,通常大于L(或L)。请问属于什么类型?它为什么大于L(或L)?答:该题主要考查表面能与界面能的概念。表面指凝固态相对于气相的分界面,界面指固固和固液之间的分界面。由于凝固态分子与气态分子的差别很大,表面能比界面能大很多。6.1.28问题图6-6a、b是两种极端状况,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请问图6-6c是如何综合这两个因素的,即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会形成球冠状?答:一方面和β相接触的面积应尽量大以减少原来的界面能,另一方面和液相接触的面积应尽量小以减少固液界面能,两方面综合,会达到一种平衡,使新形成的α相成球冠状。6.1.30问题1.当LL时,理论上有无过热形核的可能性?为什么?提示:前面介绍的形核都是在过冷条件下产生的。2.如果有,它对凝固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答:1.理论上有过热形核的可能性,由,过冷是为了获得动力项(),而在条件σβLσαL+σαβ下,形核过程中界面能的变化0,此时无需过冷提供动力,甚至过热(),也能达到的条件,自发形核。2.过热形核对凝固没有实际意义。当凝固成很大一块时,是很大的正值,已经不足以使它平衡掉,不能达到的条件。从极限情况考虑,假设过热情况下,凝固完全,此时变为固气表面能,0,此时表达式的两部分都为正值,,不能自发。6.1.31问题长大过冷度通常小于形核过冷度,为什么?答:形核时有固液界面生成,界面能使自由能上升为阻力项,而长大时在已有的固液界面上进行的,没有界面能阻力项,因此长大所需的体积自由能比形核小,也即长大过冷度通常小于形核过冷度。6.1.32问题讲义中说:“两相之间平衡以后,相界面本身也会处于平衡状态”,物理化学中似乎没有见过相界面本身平衡的概念,只见过两个相之间整体平衡。你是如何理解相界面本身平衡的?答:相界面平衡意味着:(1)此区域内的自由能尽可能降低;(2)状态不变。对固-气表面,表面平衡指与气相平衡的固相表面原子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状态。6.1.33问题讲义中说:“对固-气表面,表面平衡指与气相平衡的固相表面原子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状态”,这种说法是否适用于固-液界面?即能否说:固-液界面平衡指与液相平衡的固相界面上的原子处于自由能最低状态?答:不能。界面能是超额的能量,要将有界面的体系与纯固体和纯液体能量相比,而固体和液体相比时差异并不大。而对固-气表面,由于气体密度小且与固相表面原子的结合键较弱,因此可以将气体原子忽略,或者说气相和固相比能量很小,故可以忽略。6.1.35问题金属从气相沉积成晶体时,表面往往是光滑的;而金属凝固时液-固界面往往是粗糙的,为什么?答:熔化热比升华热要小,金属凝固时原子更易吸热而形成空位,所以液-固界面粗糙;6.1.36问题讲义中说:“凝固是非平衡过程”,但是在第4章中确实有平衡凝固的提法,请问两个说法之间矛盾吗?它们应该如何理解?答:不矛盾,凝固过程需要过冷,故实际凝固过程均为非平衡过程。但是当过冷度很小,冷却速度无限缓慢时可近似视为平衡。6.1.37问题根据物理化学知识,金属的摩尔熔化熵为mmm/8~17J/molKSLT。1.请据此说明,金属的Jackson因子2;2.对于金属Cu,它在熔点1084.5℃的Jackson因子2,即固-液界面粗糙。问室温下晶态的金属Cu的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的?为什么?答:光滑的。(1)室温下,温度低熵的作用小,空位不易形成。(2)室温下晶态的金属Cu的表面是固气界面,根据Jackson因子vfmBmZZTkL考虑,升华热比熔化热要大的多,从而可使Jackson因子56.1.38问题二维形核长大机制中,长大速度如式6-19。这个公式中,速度为什么不与过冷度成正比?或者像式6-20那样,与过冷度的平方成正比?因为过冷度毕竟意味着长大的驱动力,而速度与驱动力直接关联似乎天经地义。提示:从长大机理方面找原因。答:二维形核更难。6.1.40问题讲义中以磷为例,说明了固-液界面形态与长大过冷度是相关的。为什么会这样?从Jackson因子表达式看,似乎找不出过冷度的影响。答:凝固时非平衡过程,当过冷度很大,也即偏离平衡态很大时用Jackson因子考虑界面形态误差较大,因为Jackson因子使用于平衡状态。结论:过冷度较小时,固-液界面仍可视为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固-液界面形态取决于Jackson因子,用热力学能量最低原则考虑;当过冷度较大时,过冷度的因素不可忽略,此时考虑动力学,体系变化选择速度最快的方式,所以形成粗糙界面。问题传热方向为什么影响长大速度?答:长大速度取决于散热速度,而散热速度又与传热方向有关。问题宏观界面的失稳分析思路是什么?请结合第4章第1节中稳定的定义做简要说明。答:随机凸起,环境分析。界面上有随机凸起,若此时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不均匀,处于温度较低液相中的随机凸起会长大,造成界面失稳。6.1.82问题片层状共晶组织从热力学的角度讲是不利的,因为大量片层间界面导致界面能很高。故真正热力学稳定的组织状态是,一大块与一大块共存,中间只有一个相界面(假定共晶反应为L)。现在的问题是,1.既然片层状共晶并非热力学稳定状态,它为什么还能存在?2.具体说明形成片层状的好处。答:片层状有利于扩散,在动力学上是占优势的。6.1.83问题为什么同一共晶团中同一相的位向相同?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同一相是单晶体?答:1.它们是由同一片核长大而成,位向相同可减小应变能。2.是。6.1.85问题为什么共晶形核有“搭桥”机制?讲义中的解释是:不需要反复形核。答:避开形核,两个角度考虑:1)热力学:形核需要较大的过冷度,较大的能量。2)动力学:不反复形核能加快生长。6.1.86问题讲义中说:“不同相之间特定的位向关系能降低相界面能”,尽管“位向关系”概念尚未学到,但这个句子涉及的基本原理前面学过,请问是什么?答:相界面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界面处应变能的大小,特定的位向关系能减小点阵畸变,降低应变能。6.1.88问题讲义中说:“根据扩散第一定律,加快横向扩散只能通过提高横向浓度梯度,即降低片层间距(因为浓度差是恒定的)”。1.“浓度差是恒定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加快横向扩散只能通过降低片层间距?答:1.非平衡凝固中固液界面上两相浓度保持平衡,可由相图确定,一定温度时为恒定值。2.由扩散第一定律CDdxdCDJ得,要加快横向扩散,即要使J增加,又C一定,因此,只能减小。(温度、扩散原子类型、晶体结构、成分等无变化时,扩散系数D不变)6.1.89提示:xLGLxV26.1.90代入上题公式。6.1.91问题当共晶为棒状而不是片层状时,两个组元的扩散方向如何描述?提示:描述的是液相中组元的扩散方向,如片层状共晶的扩散方向总体是垂直于固液界面的横向,具体为垂直于两个固相界面的方向。答:垂直于两固相界面,呈发散状。6.1.94问题用一句话说明形成胞状共晶的关键。(只能是一句话)答:界面前沿是否存在浓度差异,会造成成分过冷。6.1.95问题有资料指出:当杂质含量比较高且L/GV比较低时,胞状共晶的固液界面会发展成为树枝状。请问为什么?答:1)由第三组元的影响可知,杂质含量较高时,成分过冷程度加深,胞状共晶很发达。2)由成分过冷的条件0L00L1kDkmCVG知,L/GV比较低,更容易在液相中形成过冷。6.1.96问题金属-非金属型共晶中,第三组元的变质作用主要是针对哪一个相?为什么?答:非金属相。因为非金属相的形态决定了整个共晶的形态,只要对非金属相进行变质处理,则可达到变质效应。问题根据Jackson因子的特性,示意地画出亚共晶白口铁和过共晶白口铁的组织。提示:Fe3C的Jackson因子视为大于5。答:问题图6-33的影线区的画法有点问题,请指出。6.1.104问题讲义中说:“大铸件中冷却速度如果过大,则会导致较大的热应力,使铸件开裂”,大铸件与大冷速会导致材料内外较大的温差,请问为什么温差大就会产生大的热应力?由于应力来源于应变,因此请通过应变分析这个问题。答:铸件冷却时,是从表面开始冷却的,所以冷却速度过大,会导致外冷
本文标题:第6章相变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7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