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第9课《劝学》课件6
劝学一、学法指津《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再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运用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浅易的20个比喻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第四段,说明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文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合理论证。二、注释导读[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注释:于:“取之于蓝”中释为“自、从”,其他两处均含“比”之意。輮:第一处为使动用法,“使……弯曲”;第二处为“弯曲”。以为:即“以(之)为”,把它做成。虽:即使,表假设,不能解释为“虽然”。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评析:“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例句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注释:疾:强,此指声音宏大;假:借助,利用。利足:脚走得快。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游水。生:通“性”,资质,禀性。翻译: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评析: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例句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注释: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称“一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表强调,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在上”、“在下”。最后一句中,非……无,双重否定句,表示强调。翻译: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评析: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从反正、反正方面设喻论述,不仅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而且对比鲜明有力,说理透彻。论述学习要专一时,先正面后反面对比设喻论述,并用强调句式突出观点,气势遒劲。三、整体赏读《劝学》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四、基础过关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C.善假.(jià)于物跬.(guǐ)步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句是()A.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B.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上成山,风雨兴焉.。()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翻译下列句子。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五、阅读精练(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9.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今义指:B.用心..一也古义指:今义指:10.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11.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13.准确翻译下边文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二)(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泔水,指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泛指南方和东北方边地部落的人),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涅()渐()溪()闻()1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A.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B.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C.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D.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16.上述两段都是阐述了与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甲段说明了:运用了论证的方法;乙段说明了:运用了论证的方法。17.这两段文字分别是课文删除的部分文句,如果让你还原到原文中去,应该分别排列到文中的什么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六、触摸高考(05年上海高考卷)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18.作者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19.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笔奇:词畅:20.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21.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与两个方面。22.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答:《劝学》参考答案1.D2.C3.C4.(1)C(2)C(3)B(4)C(5)D5.①c②b③f④d⑤e⑥a6.B7.①从蓝草提取它,可是比蓝草颜色深。②木材取直合乎墨线,弯曲它把它做成车轮。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能到地上吃尘土,到地下喝泉水。8.B9.A蟹钳;两膝弯曲
本文标题:第9课《劝学》课件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