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第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用)
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用)编稿人付硕审稿人李凤霞【导入】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留学日本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藤野先生是外国医学专科学校的一位老师,鲁迅最终又没有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来寻找答案吧!【自学】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读课文,解决生字词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线索,4、复述文中出现的主要事例,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亲爱的同学们,聪明的你一定能按下面的指导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那就赶快开始今天的自学吧!二、自主学习:1、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名、时、地、作、评)及本文写作背景(留学日本目的、经历)2、读课文,解决生字词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读一读,写一写”读音绯.红()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瞥.见()抑扬顿挫.()杳.无消息()⑵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油光可鉴.()好意难却.()杳.无消息()深恶痛疾.()出言不逊.()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线索,复述文中出现的主要事例,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4、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复述并概括。从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我“对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导学】一、合作交流:组长带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组长提问作者的名、时、地、作、评2、组长提问需要注音的字,统一答案后再齐读。3、组长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4、组长提问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复述并概括。从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二、精彩展示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合作怎么样,展示知弱强。三、质疑探究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测学】(一)基础检测:1、《藤野先生》作者,选自其散文集《》,我们还学习过选自此作品集的课文。2、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可查工具书)注意以下生字。绯.()红不逊.()畸.()形瞥.()见烂熳.()芦荟.()匿.名()诘.责()3、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油光可鉴()A.镜子B.照C.审察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2)深恶痛疾()A.很坏的行为B.凶恶C.憎恨,讨厌D.恶劣(3)不逊()A.谦虚、谦恭B.让出C.比不上,差4、再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注意本文在记叙时,变换了哪几个地点?写了哪些内容?(1)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的厌恶;(2)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的交往;(3)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和______。5、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1),表现了藤野先生。(2),表现了藤野先生。(3),表现了藤野先生。(4),表现了藤野先生。(二)能力提升:1、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客死:死在他乡异国。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2、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A.比喻借代夸张B.比喻夸张反语C.夸张反语拟人D.反语比喻对比4、贯穿这篇文章的明线是:()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编稿人付硕审稿人李凤霞【自学】一、自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感情变化,体会鲁迅爱国真情2、精读课文,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3、品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亲爱的同学们,聪明的你一定能按下面的指导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那就赶快开始今天的自学吧!二、自主学习:1、文中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爱国情感是文章的另外一条线索(暗线),请你跳读课文找到能体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并大声朗读。2、精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自己离开仙台弃医从文?3、品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本文作者采用大量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你能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赏析几个句子吗?【导学】一、合作交流:组长带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组长提问能体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并大声朗读2、组长提问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1、复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2、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3、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组长提问文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赏析句子。二、精彩展示: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合作怎么样,展示知弱强。三、质疑探究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测学】(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2、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到,议论从到抒情(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AB_______(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B.对噪音特别反感。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为主,(二)段以____________为主。(二)、阅读并回答问题。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第②句表现了,第③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2.《我的母亲》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用)编稿人:李凤霞审稿人:李红英【导入】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从中国安徽一个小县城走出来;曾经引领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担任过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和校长;担任过驻美大使的职务;一生荣获35个博士头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在他光彩照人的荣耀的背后,站着怎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走进胡适的《我的母亲》。【自学】一、自学目标: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理解积累本文的生字词。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二、自主学习:亲爱的同学们,聪明的你,一定能按下面的指导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那就赶快开始今天的自学吧!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2、读准下面加粗字的读音:文绉绉()穈先生()瞥见()憧憧()惺忪()女红()辗转()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娓娓()饮泣吞声()蹑手蹑脚()万籁俱寂()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4、再次研读课文,了解母亲。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请用“读了的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的句式说一说。5、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6、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导学】一、合作交流:组长带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组长提问作者的知识,说说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作者信息。(2)组长提问需要注音的字,统一答案后再齐读两遍。(3)讨论3、4、5题,组长加以整合归纳,为展示做准备。二、精彩展示: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合作怎么样,展示知弱强。三、质疑探究: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测学】1、胡适:字,原名,安徽绩溪人。、学者。1920年出版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2、请你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3、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C、庶祖母(shé)嬉戏(xī)抽屉(ti)野蛮(mán)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4、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1)、我母亲待人最(A、慈祥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