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金陵科技学院教案任课系部:动物科学系课程名称猪生产学课程编号10104301授课对象专业动物科学本科专业课程类别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公选课□总学时数48学分数3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实践课8学时教材名称猪生产学作者杨公社出版社及出版时间中农出版社06指定参考书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猪生产学陈润生主编农业出版社,19952现代实用养猪学王爱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中国养猪大成书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现代中国养猪王林云主编金盾出版社,2007畜禽生产学实验教程(猪生产学部分)黄瑞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养猪词典王林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中国猪品种志张仲葛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现代养猪生产陈清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授课教师吴结革职称讲师单位动科学院3金陵科技学院教案第1-2次课授课学时4教案完成时间:2008-11章、节第一章现代养猪生产主要内容1.中国养猪概况1.1悠久的养猪历史1.2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3养猪生产的主要成绩1.4中国养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5中国养生产的展望2.国外养猪概况2.1存栏数数与产肉量2.2地区分布与特点2.3主要国家的养猪生产水平目的与要求了解国外猪存栏数和产肉量、地区分布与特点、主要国家的养猪生产水平;掌握我国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重点与难点重点: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难点:如何预测养猪市场行情,减少养猪生产风险。4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的表格、图形等形象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部分内容采取课堂讨论和自学和形式。5授课内容内容备注6第一章现代养猪生产养猪生产的终端产品主要是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营养。我国肉类消费中猪肉居首位,占67%;世界肉类消费中猪肉亦居榜首,占39%。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1.悠久的养猪历史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可以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中得到佑证见讲件,列举我国出土的各时期的文物。2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引言;“猪为六畜之首”;“猪粮安天下”;“家的组成”提供肉食我国主要肉食品。占肉食67%,肉畜之王。猪具有早熟易肥、多生、快长的特性,猪肉营养丰富,含热量高,可消化率高。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具有重大作用。提供肥料有机肥:含有农作物必需的N、P、K等,还含有大量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吸肥保墒能力具有良好作用,为无机化学肥料所不及。对生产安全的果蔬和农作物起到了积极作用。提供工业原料7“猪的全身都是宝”:如皮可以制革和煮胶;鬃和毛可用作机械工业、国防工业、毛纺工业的原料;肝脏、胆、脑髓、血、骨等可提取各种有价值的药品和工业用品。提供实验动物很多生理特点与人非常接近,用猪构建医学动物模型,为医学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从而促进药物毒性试验和脏器移植的发展。出口创汇,增加收入活猪、猪肉、猪肉制品、猪皮、猪鬃等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猪鬃、火腿、肠衣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2000年出口203.9万头,出口创汇2.32亿美元。出栏50头以上的场,所提供育肥猪占21%,分散饲养占比重很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工农业副产品发展产养猪生产,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振兴农村以济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养猪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国家采取“私有、私养、公助”的方针,市场基本开放,刺激了养猪的积极性,使养猪得到迅速发展。猪的存栏数达到1.46亿头,较1949年的5775.2万头增加了1.5倍,出栏率为70%左右。在1955、1956年两年因严重自然8水灾导致粮食减产、粮价上扬的情况下,采取了提高生猪收购价13%和提高销售价格7%的措施,保证了养猪的正常发展。第二阶段:1958-1978年由于“左”的路线影响,饲养方针摇摆不定,生产起伏较大。21年间,生猪存栏增加1倍,而出栏率却下降为55%。其中1958-1962年的自然灾害影响,生猪产量连续下降,1961年下降为7552万头,较1957年下降了52%;国家再次采取政策性措施后,1966年末存栏数上升到1.93亿头,尤其是出栏率肥映了生产水平下降。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存栏数达到3.72亿头,较1978年的3.01亿头增长了23.6%。虽然因自然因素引起小的波动,也曾出现过“卖猪难”的现象,但国家采取了连续上调生猪收购价格和划分饲料地、发放奖售粮等措施,使生猪生产平稳发展。尤其是加强了瘦肉猪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养猪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使生猪的出栏率上升到121.5%(2000年)。(韩俊文主编)4.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4.1主要成就历史悠久、养猪经验和品种资源丰富,数量稳居世界榜首,并推动了世界养猪业的发展。9猪的存栏数和猪的产肉量持续快速增长存栏数:49年5775.2万头,78年30128.5万头,99年42910.2万头,00年43755.1万头;猪肉年产总量:78年8563kt,99年59357kt;出栏率:78年53.47%,99年118.72%。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52年5.95kg,78年9.0kg,99年31.58kg。开放市场,改善经营牧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改变了产、供、销分割的局面,促进了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产、学、研结合,促时了养猪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养猪迅速发展规模化、工厂化养猪和菜篮子工程实施,开创了养猪产业化的新局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施,为养猪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如:00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81.2万个,年出栏育肥猪11121.8万头,占全国出栏总数21.4%。加强猪种资源保护和良种引进猪种资源调查,出版了《中国猪种》、《中国猪品种志》、《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等著作,为猪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选育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为适应养猪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入国外良种,进行了新品种(品系)培育10和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育成了40多个新品种(品系),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杂交组合,筛选出一批优异的商品瘦肉型猪的杂交组合。。50年到70年,引进了约克夏、巴克夏、苏联长白猪,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元杂交猪如上海白猪、哈尔滨白猪、北京黑猪;80年,引进了丹麦的兰德瑞斯、美国的杜洛克和英国的大白猪,提高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并培育顾了一些瘦肉率较高的品系,如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和浙江白猪。到96年我国有78种猪种,其中地方猪种48种,引入猪种10种,培育猪种20种。饲料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饲料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饲料工业大国,仅次于美国。98年,全国配合饲料产量达5500万t,年产值1261亿元,其中主要是猪禽饲料。疫病防制成绩显著彻底消灭和不同程度的控制了一些疾病的发生,某些疫苗的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基因工程苗研制获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可喜进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将养猪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基因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设施技术、环11境生物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对遗传资源的保存、评价和开发利用,对培育和创新品种,对挖掘生产潜力和提高生产水平,对改进产品品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生猪定点屠宰条例》等法规已颁布实施,《瘦肉型猪选育技术规程》、《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技术规程》、《猪新品种验收办法》、《猪人工精规程》、《种猪测定规程》、《种猪登记办法》等一批行业技术和产品标准已经实施和正在制定之中。4.2对世界养猪的贡献对国外猪种的育成起了重要作用,达尔文在1868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写到“中国人在猪的饲养和管理上费很多苦心…。这些猪显著的呈现了高度培育族所具有的那些性状…,它们在改进我们的欧洲猪品种中,是有高度价值的。”大秦(罗马之古都,27-395)商人来中国贸易,从我国带回广州的猪种与古罗马当地猪杂交,形成了罗马猪;18世纪中、后期,英国育成的巴克夏猪、大约克夏猪和美国育成的波中猪、切斯特白猪等,都含的我国猪的血统。1979年,我国农业部向法国农业部赠送6头太湖猪(梅12山猪和嘉兴黑猪各1公2母),太湖猪的高繁殖力性状使法国人十惊喜。1987年英国引进梅山猪32头(10公、22母)。匈牙利、日本、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引入太湖猪,以提高本国猪种的繁殖性能与肉质。5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水平较低单产和群体生产水平低:99年,出栏率:中国118.72%,丹麦177.69%,日本172037%,美国162.4%;99年存栏猪平均每头产肉量:我国96kg(世界平均95kg),意大利175kg,法国153kg;平均胴体重:我国78kg(世界平均78kg),荷兰89kg。饲料转化率低:世界先进水平:1:2.4-3.0,饲养天数160天;我国先进水平:1:2.8,180天,一般1:3.5-4.0,200天。猪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亡头数占存栏数的10-12%,损失100多亿元;发达国家低于5%。养猪的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养猪规模虽有所发展,但规模仍然专业化水平低,全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主要畜产品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类为101kg,发达国家2191kg,世界平均163kg。猪粮比价不合理13活猪:我国5:1,美国、加拿大10:1,足以保证养猪者有利可图和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市场苗猪价格和肉猪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与猪粮比价失衡,是导致在些省区,包括主产省的生猪存栏数和出栏数时起时落和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是制约生猪生产长期稳定、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因。标准化和安全性有待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业的标准化普遍较低。在我国已加入WTO的形势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制订颁布实施养猪业的系列标准。猪肉产品安全性倍受人们的关注。劣质饲料不仅有害于养猪生产,其产品更有损人体健康。有毒和带毒饲料,对猪和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已在采取强有力措施,预以改进。兽医与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我国对某些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不应只重视生产水平、忽视机体抗病性能的保持与加强;只重视养猪环境的改善,忽视消毒与免疫;只重视疫苗注射,忽视综合预防措施。养猪生产不注重粪污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养猪的14持续发展,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创建生产、资源、环境三方面良性循环机制。养猪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粪尿中N、P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恶臭气味对空气的污染,同时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粪污一定要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6.1猪肉需求量“十五”期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也将增加。据有关部门预测,需求量为:2005年,人均33.98kg,共452.6亿kg;2015年,人均37.91kg,共549.7亿kg。生产量库:2005年,人均34.35kg,共457.6亿kg;2015年,人均38.53kg,共558.7亿kg。6.2推动中国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索与创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生态养猪是利用自然资源(水、热、生物、太阳能等)、人力、财力等,通过物能的多次循环利用、增值而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农牧结合型养猪,是利用种植业与养猪业间的协同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生态闭环,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养猪产业化模式可以通龙头企业衔接生产、加工、流通,带动生产者进入大市场。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15养猪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
本文标题:第一章现代养猪生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