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经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社会总产值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改善。1990年,社会总产值2.04亿元,国民收入797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860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009万元。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为45.64%,工、商、运、建、服各业合计上升为54.36%。改变长期单纯农业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3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79亿元。199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80年翻两番。2003年,引进到位外资200万美元,内资1.26亿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民恩格尔系数54.9%,城市化水平20.4%。与199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倍,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比国有企业增幅快6.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个体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39.3%,民营经济总产值8.83亿元,增长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2%,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第一节经济发展速度“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水稻杂交品种。1978年,全县生产粮食96488吨,烤烟4272吨,生猪19.79万头。农业总产值457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08%。国内生产总值5387万元,财政总收入52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55万元。1979年始,开放个体工业,允许私人经商,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上升到11.42万吨。私营商业恢复发展,个体有证商户565户,从业人员586人。1982年,对国营工业企业简政放权,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收统支”管理制度,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实现工业总产值2308万元,比1978年增加355万元。1985年起,国家取消粮油统购和家庭副业产品派购,开放商贸市场,农业产业结构由农、林、牧、副、渔老五业向工、商、运、建、服新五业扩展。当年粮食总产量17.06万吨,烤烟11715吨,养猪30.75万头。农业总产值82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9.04%。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增多,“六五”期间,工商信贷年末平均余额2486万元,其中年均贷款工业471万元,商业1612万元,农业365万元。年均财政支农支出215万元,教育费支出277万元,两项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45.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038万元,平均每年1047.6万元。80年代末期,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10%提高到21%。增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改造,生产能力普通提高。由于投资规模过大,经济过热,货币超生产投放,造成1987年后的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商贸流通企业开始体制改革,商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由1981年81个,2158人,增加到2311个,5632人,其中个体私营商业由565户,586人,增到1936户,3529人。社会商品零售额9388万元。财政、税务、金融、计划、物价、国土、审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经济杠杆和监督部门,均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工业9230万元,占37.54%,农业9719万元,占32.46%。1989年,执行中央“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精神,全县压缩基建项目16个,压缩投资512万元。当年夏秋,物价涨幅得到控制,除农业因受旱减产外,其他均持续增长,年末贷款余额超过亿元。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860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67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7.4%和1.56倍,年均增长5.62%、12.97%。财政收入1733万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八五”至“九五”期间,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方针,国有企业全面改制,农村土地实行延包,充分利用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八七”扶贫等项目资金,抓好水、电、路、汛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992年,农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南烟北果”战略;工业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建材、化工、卷烟等支柱产品。1993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4.32亿元,占计划的119.3%,年均增长15.5%,工农业总产值7.74亿元,年均增长19.9%,地方财政收入2214万元,年均增长17.6%。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61亿元,占计划的106.1%,比1995年净增6.29亿元,年均增长11.6%。工农业总产值12.89亿元,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4342万元,年均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年均增长10.7%。“九五”期间,平均年末贷款余额4.43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16.8倍,其中工业贷款200万元,商业贷款1.47亿元,农业贷款5380万元。每年平均财政支农支出1996万元,教育费支出2278万元,分别比“六五”增长8.28倍和7.22倍,两项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51.6%,比“六五”提高6.1个百分点。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占计划的134.6%,年均2.1亿元。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001-2005),总的战略目标实现“五个翻番”。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15亿元,比1978年增长19.7倍。工农业总产值8.57亿元,其中工业4.4亿元,农业4.17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2.1倍、21.5倍和8.1倍。地方财政收入4323万元,是1978年的7.2倍。固定资产投资3.14亿元,为1978年的56.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比1978年增长9.9倍。交通、邮电、金融、保险、建筑、科技、教育、卫生等均有较大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城镇失业率为5%。1978-2003年新田县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单位:万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53873206124094119795869340112661202198066173540196411131981678337191439162519827975436215312082198384654651156722471984928152531585244319851061168869832742198613685852716873471续表:198719640108112209392019882156313016286856791989186319698300559281990177911058237733436199119929117914450368819922897018471592245771993338942057682775041199442816233301108384031995579392773916293139071996717793534420055163801997816183748125049190881998920343965530190221891999101639430663371224861200010606747296308282793420019981548617205663063220021072415006022880343012003111543508702262638047第二节经济结构一、产业结构新田是传统农业小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一直居首位。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9.5、23、17.5。1981年起,第二产业降至第三位,比重为21.2%,比上年下降8.4个百分点,1985年达到最低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1990年,个体私营工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开始回升。1995年,产业比重为47.9、28、24。“九五”期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2001年后,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1.6%,人均GDP为3047元,人民币增加243元,与1995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0.1个百分点。二、工农业产值结构20世纪70年代,相继建立造纸、化工、卷烟等工业,1979年工业总产值22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553万元的34.5%,农业总产值为4292万元,占65.5%。工、农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或下降4.6个百分点。1982年,对计划外卷烟厂限产,1983年国营工业产值降为1073万元。1984年后,国营企业税利分流,实行厂长负责制,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工业比重持续上升。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67亿元,其中工业7360万元,农业9326万元,工、农业比重为44.1∶55.9,与1979年相比,工业上升9.6个百分点,农业下降9.6年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振兴工业,抓好乡镇企业。1993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工、农业比重为51.8∶48.2。1997年起,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总产值开始回升,但所占比重未超过50%。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34亿元,工、农业比重为68.5∶31.5。2003年工业占51.3%,农业占48.7%。三、农业内部结构1978年,农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业占72.9%。林业5.2%,牧业19%,副业2.2%,渔业0.7%。1979年始,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营,粮食增产,部分劳力转向副业、养殖业,出现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更多劳力流向广东打工,牧、副、渔业以快于种植业的速度发展。至1990年,农业总产值9326万元(198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5122万元,占54.9%,林业428万元,占4.6%,牧业2921万元,占31.3%,副业707万元,占7.6%,渔业148万元,占1.6%。各业所占比重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分别下降1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牧业、副业、渔业分别提高13.3、5.4和0.9个百分点。1991年后,养殖业实施“大户战略”,规模生产,不断引进推广新种类、新品种,牧业、渔业较快发展,传统副业转向新五业。1995年,农业总产值2.91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1.58亿元,占54.3%,林业1998万元,占6.9%,牧业1.06亿元,占36.6%,渔业645万元,占2.2%。与1990年相比,种植业下降0.6个百分点,林、牧、渔三业分别上升2.3、5.3和0.6个百分点。2003年,农业总产值4.17亿元,其中种植业2.02亿元,占48.4%,林业1888万元,点4.5%,牧业1.69亿元,占40.5%,渔业2436万元,占5.8%,其他288万元,占0.8%。各业所占比重与1995年相比,种植业下降13.7%,林业下降2.4%,牧业、渔业分别提高4.1和3.6个百分点。四、工业内部结构20世纪70年代初,轻工业新开办卷烟厂,重工业增加建材、化工等行业。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工业总产值1953万元,其中轻工业1538.3万元,重工业414.7万元、轻、重工业比重为79∶21。县内工业以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9.9
本文标题:第一章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