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申论热点:美育教育背景链接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深度解析[综合分析]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此而言,国办此次发文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教学模块,就人生成长教育而言,可谓及时而必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校美育工作,沦落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这主要表现在,应该教育几乎完全挤走美育的应有地位。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本应占主导地位的音乐、美术、戏曲等启蒙阶段的艺术教育,却成了附庸。尤其在中小学校,音体美等课程长期被主课挤占,不仅课时少,且师资严重缺乏,致使美育长期处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占到总课程量的9%到11%,而美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6%,全国1068万基础教育教师当中,美育教师只有不到64万。可见美育之落寞。富起来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豪放地“买买买”,却常常不识美丑但求名牌;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只会挤在红烧肉和大白菜玉雕前;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不顾礼仪,饱受非议。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调整转型压力,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望培养富有创新创造力的未来一代……不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修复,还是创新创造力的提高,一样都离不开美育。[对策措施]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第一,纠偏先纠思维,即要通过教育宣传等让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在心中把美学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量和安排工作。第二,地方政府等有关方面要为普通高中开办相关的美学教育出钱出资出场地等,保障美学教育要有一个充分必要的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三,深化高考评价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等痼疾,把美学素养有效纳入高校招生考核范围。申论热点:基层教育发展背景链接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要求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深度解析[问题分析]一方面,乡村教育的公平和质量问题。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我国乡村地区的学生面临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面不公平,学生只能进条件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接受教育质量比城市地区低的基础教育,在升学中,也和城市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升入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比例在本世纪最初十年持续走低。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差,编制设计、职称评聘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以生师比作为编制标准,一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小、生源少,教师编制短缺;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难,存在“隐形天花板”。各级部门应根据偏远、贫困、地势复杂地区实际情况,在编制设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倾斜。要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倾斜,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参考对策]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对策:首先,发展基层教育事业,教师“下得去”是前提。一是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例如: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为基层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输送大批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多组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二是要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通过定向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等途径向基层输送正能量。三是职称(职务)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比例总体平衡。四是要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其次,发展基层教育事业,“留得住”教师是关键。一是要提高基层教师生活待遇。通过生活补助、工资待遇、疾病救助、住房保障等途径拴住基层教师的“师心”。二是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通过教师在乡村任教年限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鼓励和表彰,使教师甘愿扎根乡村为发展基层教育事业服务。最后,发展基层教育事业,教师“教得好”是保障。一是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教育、宣传、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努力建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二是要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多组织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技能培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在恶劣、艰苦农村环境中,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给予恰当及时的教育引导。申论热点背景:青少年法治教育2015-07-2909:14:46|中公教育公民具有良好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5年1月,济南市教育局颁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工作意见,要求建立科学民主教育决策机制,制定市、县两级行政职权及责任清单,推进“一校一章程”建设,把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的研究数据显示,其中64.7%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居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制意识薄弱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首先,各地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法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配备法治教育师资的硬性规定,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一年只上一两次法治课,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其次,法治教育的授课任务,主要由从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中临时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校外法制辅导员来承担,这些临时教师的法学理论水平良莠不齐。再者,教师的授课技术缺少规范化的培训,授课过程没有计划性,没有教学评估,授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第二,法治教育缺乏专业教材。至今为止,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合青少年群体的专业教材,直接导致这项工作定位不明、系统性不强。来自实务部门的临时教师,只能根据实践经验,随意择取若干案例,以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宣讲一些零星浅显的法律知识。青少年对这种授课知识的兴趣度不高。第三,法治教育内容片面粗浅。长期以来,法治教育的内容千奇百怪,一上法治课,就说打击惩罚犯罪;一举法治案例,就讲刑事犯罪,青少年仿佛都被当作潜在的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教育。上完法治课,青少年对法治精神依然一无所知,反而国家暴力机器的作用在青少年中得到有效宣传。这种教育是十分肤浅、缺乏内涵的教育,背离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初衷。第四,法治教育方式单调无味。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采取的是单一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教师生搬硬套上课,学生盲目被动听课,上课多是念条文讲案例,解析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过程基本没有;借助图画、动漫、讲故事的生动的教育手段基本没有;“引导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的教育方法基本没有。这种单调无味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听课热情低、教育工作成效低。第五,法治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任何教育要做好,必然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法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当下各级财政基本上都没有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缺少经费支持,各校法治教育如果完全依托自身有限的财力,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学校的财政负担,难以保障教育质量。[成因分析]第一,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直停留在“法制教育”的表层阶段,未能向“法治教育”的实质阶段转变。“法制”讲的是制度,“法治”强调的是状态,一种法律在社会中具有至上权威的理想状态,“法制教育”仅仅是“法治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个人层面而言,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大抵分为知法、懂法、守法、尊法的不同层次,前三者是“法制教育”的目标,而培育具有尊法自觉意识的公民才是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点经常被忽视。第二,法治知识认识不到位。法律是一个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在内的体系,刑法则是法律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一个法治发达的社会,秉持谦抑原则的刑事法律决不会活跃在规则的前沿。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要讲习刑事法律,更要传播那些和公民生产生活更为密切的民事、行政法律,这样才能让青少年们既懂得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也知晓契约精神、公民权利。第三,制度价值认识不到位。法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制度价值。法治是法的规则之治,法治社会理应是一个良法至上、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人权保障、民主自由的社会,人们能够清楚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法律的指引服务下更高效、更便捷、更有尊严地生活。然而,我们当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恰恰忽视了法的制度价值,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法治社会中权利的第一性,反而在强化法律为专政工具的观念,视青少年为潜在的犯罪人,其效果可想而知。[对策措施]针对上述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建议:第一,转变青少年法治教育观念。青少年法治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层面,所以首先需要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观念。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预防犯罪,而是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对宪法法律的高度信仰,是对宪法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认识。第二,配备精通法学的专业教师。只有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立起来了,中小学学生的法治教育的质量才有保障。可组建一个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库,为每所中小学配备至少两名以上的专业法学教师,并从政法实务部门中挑选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干警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能够保障每所学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也使得在市辖范围内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建立多层次生动性的教育体系。一是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分别开展教育。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宪法为统领,对小学、初中、高中设置不同内容的法治课程和教育方式,并注重连贯性、递进性和互补性。二是做好教材编写工作。抓紧编写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完整性的教材或读本,载体可纸质可电子,并在投入教与学后逐步完善。三是探索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以多元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参与和表达中接受法治教育,如“法治事件小论坛”、“我是法治小公民”演讲比赛等活动,寓学于乐,在体味法律乐趣的同时,提高青少年对法治的感悟和践行能力。[标题示例]法治大计教育为先为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点赞[开头示例]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彰显了法治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地位。[结尾示例]少年强则国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通过法治教育让法治成为全民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文化信仰,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申论热点:从保送生“猫腻”看教育不公平现象背景链接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于,弥补统考对人才的选拨和增减,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但是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曝出徇
本文标题:申论热点之教育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4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