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中国化的宗教: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禅宗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以绵延四个世纪,至尽仍在继续进行之中。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的震撼。(2008,1)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哪两方面的事情?答:一、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二、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2011,1)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2007,1)24.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的()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2006,1)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A.佛教的传入B.伊斯兰教的传入C.基督教的传入D.犹太教的传入(2006,10)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A.秦汉时期B.汉唐时期C.宋明时期D.明清时期(2013,1)24.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是在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2011,1)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A.东汉魏晋阶段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2005,10)24.佛教在中国的繁荣期是在()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2007,10)24.佛教在中国的衰落阶段是()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2008,1)2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2005,1)20.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A.天台宗B.净土宗C.禅宗D.华严宗(2010,10)2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A.阎立本B.李思训C.吴道子D.王维(2011,1)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A.欧洲B.泰西C.远西D.西洋(2010,10)2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A.15世纪初叶B.15世纪末叶C.16世纪初叶D.16世纪末叶(2004,10)4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2005,1)19.欧洲的耶稣会士初到中国是在()。A.元朝B.明朝C.清朝初年D.清朝末年(2011,1)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2012,1)24.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A.三个阶段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D.七个阶段(2009,10)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A.陈寅恪B.钱穆C.陈独秀D.胡适(2011,10)2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第二节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2)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欧洲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科举取士的制度对西方探索官员的录用方法极大的启示。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四大名著:儒学文化圈: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引起世界瞩目,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受到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的领土。(2011,10)2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两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2011,1)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2009,1)24.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是()A.华盛顿B.克林顿C.亨廷顿D.弥尔顿(2004,10)25.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A.韩国B.日本C.印度D.新加坡E.土耳其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碰撞、影响、吸收、整合与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源自《毛泽东选集》)19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综合创新论”。“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的雏形较早滥觞于冯桂芬1861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之术。”这一命题。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综合创新论”。(1)“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晖、胡适等。(2)“儒学复兴论”: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2008,10)25.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A.陈独秀B.孙中山C.章太炎D.胡适(2010,10)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A.张之洞B.沈寿康C.孙家鼐D.冯桂芬(2007,10)25.现代新儒家的鼎盛时期是()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007,10)25.现代新儒家的鼎盛时期是()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2004,10)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A.熊十力B.贺麟C.冯友兰D.梁漱溟(2006,10)30.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A.贺麟B.冯友兰C.余英时D.刘述先E.胡适(2012,1)25.“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A.贺麟和冯友兰B.梁濑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D.余英时和杜维明(2009,10)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A.四五十年代B.五六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2009,1)25.早在明末就提出“会通中西”观点的思想家是()A.王征B.李之藻C.徐光启D.焦循(2006,10)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A.孙中山B.蔡元培C.李大钊D.章太炎(2007,1)25.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提出于20世纪的()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有鲜明的时代性;(2)有浓郁的民族性;(3)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5)有深广的群众性;(6)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特征:中共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作了这样的表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根本原则。(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主潮。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一经传入中国,就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深深的根植
本文标题: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8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