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七章溶解第一节与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2)“讨论---归纳”式:引导学生对比和讨论实验现象,归纳出影响溶质溶解快慢因素的结论;(3)“互动---交流”式: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轻松交流,得出关于溶液、溶解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溶液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判断溶质的成分四、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演示】把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几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P190“观察活动”【板书】一、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硫酸铜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小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硫酸铜: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2【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归纳】二、溶液的组成(1)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通常为液体(3)溶液的名称: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问题引入】(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过渡提问】为了加快溶质在溶剂里溶解的速率,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请你观察以下的实验。【演示】教材P192“观察活动”----比较等质量的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学生:观察记录,思考后得出结论【结论】一、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1、内因:溶质本身的性质2、外因(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大(2)接触面积: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大(3)搅拌可以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课堂练习】教材P193的“检查站”【布置练习】教材P1972、4、53第一节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2)了解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3)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昂,分析实验现象;(2)“互动---交流”式: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轻松交流,得出关于乳化、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乳化现象;(2)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三、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四、教学用具:试管、烧杯、玻璃棒、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探究活动】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完成教材P196空白)【小结】1、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氢氧化钠);2、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硝酸铵)。【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浓盐酸氨水碘酒硫酸锌溶液溶质溶剂4溶液75%的酒精0.9%的生理盐水稀醋酸石灰水溶质溶剂【过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油和水是不能互溶的,它们形成的乳浊液很快会自行分层,那么怎样才能使油和水互相混合后不易分层呢?【演示】教材P194“观察活动”----乳化现象,学生观察并完成相应的空白。【板书】四、乳化1、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叫乳化剂。2、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巩固】教材P195“检查站”【布置作业】教材P197的3以及适应性相关练习。5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能够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3)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讨论---归纳”式:引导学生对比和讨论实验现象,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互动---交流”式: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互相交流,总结得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四、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氯酸钾。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实验7-5】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补充:①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②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板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6【实验7-6】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板书】3、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升温或增加溶剂冷却、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不饱和溶液【课堂练习】1、P200“讨论与交流”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A、加硝酸钾晶体B、加水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D、升温E、降温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小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7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5)学习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日程生活现象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做好“观察活动”的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形成溶解度的概念;(2)“互动---交流”式: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归纳出不同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三、教学难点(1)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2)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与溶解度的变化关系。四、教学用具:烧杯、蔗糖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改变条件可多溶)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不一定)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该固体是什么?是什么物质的饱和溶液?)4、在溶液中,物质被溶剂溶解了的量称为溶解量。【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8【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板书】2、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讲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板书】3、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提问】“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讲述】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呢?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关键“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状态:饱和状态单位:克【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100g溶剂”作为标准。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④固体物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
本文标题:第七章溶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9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