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二次备课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尽的事业,奋勇向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周定舫,(1931--),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三、初读课文1、扫除障碍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奠(diàn)基镏(liǘ)金上溯(sù)五卅(sà)天堑(qiàn)镶(xiāng)嵌(qiàn)发髻(jì)2.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四、学习新课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2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3.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3.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4.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五、布置作业1.背诵碑文。2.完成相关练习第二课时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抽背碑文3二、品味新课研习新课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讨论后明确: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4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板书)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2)─→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布置作业1、基础训练。教学反思:十二、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二次备课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2、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3、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难点: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5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教师总结略)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2、给下列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三、合作探究: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4.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教师明确:本段关于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四、布置作业阅读并收集关于孙中山的革命故事。第二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回忆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坊、墓道、驻所、陵门,最后墓室。气势宏伟,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探讨陵园的建筑布局与先生的人格有何关系?本课说明方法和语言又有何特点?(学生回忆、学生讨论)二、合作探究: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6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特点:见文中第4段。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举例略。三、板书设计陵园“巍巍”:人格方法:列数字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五、布置作业1.基础训练。2.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十三、【教学目标】二次备课7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3、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教学重难点:理解在说明文中融入记叙、描写的作用并学习这种写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我们一起瞻仰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气势、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们留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吉导去一个美丽的国度----法国。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1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