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自考)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4学时)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管理是对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是管理的中心。我们在探讨管理的含义时,就有“管理就是激励”,“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沟通”的说法。因此,在宏观管理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地研究人,全方位准确地了解人的全部情况,尤其要了解人的优点与缺点,或者扬长补短(能补则补,不能补不可强求,如硬让盲人去看东西),或者扬长避短,善于避开个人的弱项,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他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促使他取得成功,这样他个人成功了,组织的事业也成功了,这便是对人的个性化管理含义之所在。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1、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据其个性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获得了好的教育成果。2、个性的特征①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向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②整体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独的心理特征,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的统一体。③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④倾向性。个性心理是行为的内驱力,行为是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个性的形成过程个性的形成过程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①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就带有某种气质。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遗传、身体方面的因素外,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直接关系到本人生活的幸福和事业成就。家长和教师都应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作出努力。儿童出生之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等,对儿童个性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②学生时期。学校生活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生在学校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个性。③社会时期。社会最终决定人的个性形成。社会实践对青少年更多地是通过家庭、学校发生影响。当青年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影响便直接地发生作用。青年走上社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在反复学习担当新角色应用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人们长期从事的特定职业和工种,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因素。个性是在个体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遗传的特征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这些居于基础条件的心理素质只是影响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社会客观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②家庭因素。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个性中的信任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情绪稳定性,攻击性,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主动性及自我认同感等等,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家庭影响主要是指父母个性与特有的教育方式两个方面。③文化传统因素。每个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的个性,都无可避免的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对人生,对人与人的关系,对自然界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④阶级和阶层因素。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阶级中,阶层或阶级成员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阶级或阶层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影响。三、个性的理论:是有关对于人的个性的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与外界行为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弗洛伊德(Freud)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以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概念来解释人的本质,把性本能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的基本动力,用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成分的失衡来解释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从而把无意识的作用提高到主宰人的心理活动的高度。1、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2、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社会学习论是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师——班杜拉提出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就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就会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就会更多地说谎话。而社会学习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社会学习论的这个论断,从在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从在科学上看是了一大步。通过这种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拥有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自社会心理学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英模报告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3、心理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思考与练习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1、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譬如,我们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等就是其具体表现。气质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的医学家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公元前435年)的“四根说”中,就已经具有了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根构成,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根,血液是火根,并认为思维是血液的作用,火根部分离开身体且血液冷些,人就进入睡眠。火根全部离开身体,血液就彻底冷却,人就死了。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于身体的特殊构造,不同的心理表现是由于身上“四根”结构比例配合不同之故。他认为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为后来的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奠定了某种基础。古希腊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吸收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含“四根”之说发展成了更加系统化的人体含“四液”学说。他认为人体有四种液体,即: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粘液生于脑,是水根;黄胆汁生于肝,是空气根;黑胆汗生于胃,是土根;血液生于心脏,是火根。他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说,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而且“当这些元素(体液)在复合上、力量上、体积上彼此失去适当的比例,并当这些元素中有一种太多或太少、或在体内孤立而不与一切其他元素结合时,人就感到痛苦”。希波克拉底认为,机体的状态就决定于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后来,罗马的医师盖仑(Galen)用拉丁语“temperamentum”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他们根据四种体液比例的不同而把气质分为多血质(以血液占优势)、粘液质(以粘液占优势)、胆汁贡(以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以黑胆汁占优势),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确可以看到,人们的外部行为特点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非常活泼,情绪易激动,精力充沛,说话像连珠炮式的,面部表情也丰富多彩,还常常做出多种手势;有的人则是迟钝、沉着、镇静的,很少露出笑容,面部表情和手势极少,缺乏表达力,语调平缓,目光冷淡。一些人好交际,易与周围人接触,乐观愉快;而另一些人则孤僻,不善交际,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即使当两个人
本文标题:第三章个性与管理(自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2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