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热点题型专题03(材料)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题型专题03(材料)1.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材料三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答案】(1)努力:①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③1949年为迅速结束战争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④1949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了重要准备;⑤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2)目的:①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调动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组成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3)探索: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成为治国方针。(4)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等次论述第一等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第二等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第三等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结合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的一系列努力,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为筹备新中国成立而召开的会议和有关决定。(2)结合当时(1956年)的时代背景分析。(3)回忆教材知识,从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治国等方面归纳即可。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试卷第2页,总2页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材料三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材料四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3)印象:亦敌亦友。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和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等信息可以直接概括的出美国人的中国观:中国是莫斯科(苏联)的“傀儡”;是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影响外交的因素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两大阵营对立,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再加上直接原因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处于霸权主义利益,对中国持敌视态度。(2)学生比较分析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表格分成三个阶段:60年代、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实际上借中国对美国的报道语态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变化原因实际上考察70年代外交突破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三个调整。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这一变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以及中国调整工作重心,加快经济建设有关。(3)从材料三中美国民调数据和倾向来看,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既有友好的一面又有敌对的一面,因此可以得出:亦敌亦友。美国认为中国对其形成挑战问题可结合“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得出文化价值观上的挑战,毕竟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上有很大区别;“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可得出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中国实行的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市场经济;“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可以得出中国对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单边主义的行为不满。
本文标题:热点题型专题03(材料)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7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