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3-2014-2学期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第三次被害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产生极端心理,转向犯罪人的过程。这是被害人自身性格、生活态度和外界压力造成的报复犯罪行为。2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压力和被害人的带动,与被害人一起报复社会,成为犯罪人。6、简述犯罪的综合动因论。P100;P103犯罪的综合动因论指出人之所以犯罪,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包括犯罪的根源、一般原因和条件。A主体(生理、心理、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生理因素提供物质基础,心理因素有支配和调节作用,行为因素反作用于心理因素(强化或弱化)。B主体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可分为大、小社会环境,大社会环境决定小社会环境,但前者依赖于后者,使小社会环境具有能动性。同时,三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影响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C主体内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主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主体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7、简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犯罪的基本影响。P21;P32;P35;P38;P135关于经济与犯罪二者关系上有正比论、同步论、代价论、反比论四种说法,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的速度对犯罪率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带来的犯罪增长问题,只是在经济最初发展的阶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体系失衡需重新整合,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最终以犯罪途径来解决(大部分犯罪是因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有能力采取各种福利政策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为阻止犯罪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随着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发展,经济发展状况稳定良好,社会越来越和谐,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减少,犯罪就会随之下降,直至彻底根除。8、简述个人经济状况对犯罪的基本影响。P21;P32;P35;P38;P135中产阶级:当个人的经济状况良好,收支平衡时,其犯罪的可能性比较小。下层社会财产犯罪可能性高:当个人的经济状况较差,入不敷出时,因为在社会的压力下,个人需要通过财产犯罪来实现基本的物质生活。上层社会政治犯罪可能性高:当个人的经济状况较好,支出远少于收入时,其犯罪的可能性也较高,因为有了余钱,就想追求更好的享受,更容易用犯罪形式来获得权力、名誉等精神财富。社会需要个人经济带动发展,但每个人的机会是不同的,贫富差距等对比会激起个人的动力,但是压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个人的矛盾,当个人无法在矛盾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时,就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9、简要评述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P117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于社会结构对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一种犯罪的压力,从而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们产生犯罪行为。其从实证和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默顿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和手段间的矛盾,但社会制度没有根本解决这个压力,导致了下层社会财产犯罪率偏高。由此我们可以有所启发:宏观上完善社会结构、公共政策和加强教育教化;微观上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预防。以此将社会紧张最小化。另外,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完全摒弃个人心理是其缺陷之一。在同等压力下,个体心理紧张、个性特征也是个体主观犯罪的一个原因。所以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指出了犯罪原因中的社会原因,但忽视了犯罪心理原因,有其先进性和其局限性。310、简要评述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P123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认为人有内外遏制系统,人自身抵抗力(内):自我意识、解释和态度;社会、国家、部落、村庄、家庭的约束力(外)。人类行为应当通过遏制手段加以约束,而犯罪是“缺乏遏制”以致各种诱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为什么大部分人不犯罪的角度解释了犯罪原因。遏制理论吸收了犯罪原因的心理学、社会学观点的优点,分析了犯罪的内部因素(人格力量)和外部因素(个人动机),为其理论提供理论基础。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中内外遏制因素存在相互遏制的关系,当外部遏制减弱时,内部遏制必须加强,否则出现犯罪行为。反之亦然,所以遏制理论为犯罪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11、简要评述赫希的社会结合力论。P124赫希的社会结合力论指出人们的守法意志存在程度差别,人们越是相信他们不应该服从法律,就越可能以身试法,破坏法律。个人和社会结合力(对社会的依恋、奉献、参与、规范)受到削弱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丧失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在种结合力被破坏的程度,同一个人违背社会规范程度大致成正比。结合力被削弱、被破坏的程度是衡量人民违法犯罪的尺度,即犯罪行为随着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削弱而趋向于更加可能发生。社会结合力论的优势在于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强化,为犯罪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加强人们对社会的依恋,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影响,学会三思而行,减少激情犯罪)。12、简要评述严景耀的社会变迁论。P129严景耀的社会变迁论是透过犯罪的表面现象,探索犯罪者的冲动同环境的有效刺激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犯罪者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揭示了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严景耀的社会变迁论指出犯罪与社会变迁有一定联系。社会变迁引起规范和观念的冲突、一些人失去社会适应能力、导致社会控制系统失效和社会解体。所以根据严景耀的社会变迁论,预防犯罪需要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和谐地建立新秩序以控制新局面。13、简述犯罪的社会责任说。P134;P117;P121;P123经济财产类的犯罪是经济、教育落后的结果。当人的合法生存能力较差,用非法的手段来追求富裕。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教育,是社会的任务,是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政治类犯罪是阶级矛盾和社会制度缺陷,无法保障民主自由、实现权利合理分配和有效制约,是社会或者政府的责任。文化类犯罪伴随着各类文化的冲突和宗教等影响,也是社会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引起的,也是社会的责任。犯罪社会原因具有普遍性、系统性、间接性和可控制性,即社会制度、保障等立法、行政、司法的角度上的漏洞,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失调,导致文化、思想的差异,形成犯罪的社会责任。14、简述公共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从公共环境的特点看公共环境对犯罪的影响)。P155公共环境主要是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城市死角便于隐匿,人际关系比较疏远,社会控制力低,为犯罪提供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已发生打斗、强奸、绑架、抢劫等犯罪活动;流动空间具有地域狭小,人口密集混杂、活动集中且防御功能弱、来往频繁且疏于管理、文化和利益矛盾容易产生摩擦等特点,有利于进行偷盗、抢夺、扒窃等犯罪活动。所以公共环境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设施、经济水平、文化氛围、道德风气以及成员结构都会影响犯罪的社会原因,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是预防犯罪的前提。415、联系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文化冲突对犯罪的主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P120;P121P144;P212;P28816、联系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大众传播对犯罪的主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P146;P212;P253;P31817、联系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家庭问题对犯罪的主要影响及应对策略。P148;P212;P245P124;P126;P127;P12818、联系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学校问题对犯罪的主要影响及应对策略。P152;P212;P245P122;P124
本文标题:犯罪学复习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