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启示“颜色革命”的概念所谓“颜色革命”,是指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通过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各种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舆论等领域的渗透,培育“政治精英”或“反对派”,怂恿“反对派”借助议会或总统选举形式,指责选举舞弊,进而以城市革命的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符合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政权,即通过非暴力的柔性政变夺取政权。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独联体鼓动“颜色革命”,频频得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在“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和“郁金香革命”中相继更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反对派打出推翻现政府的口号,白俄罗斯在野党要求卢卡申科总统下台,“颜色革命”侵蚀着整个独联体地区,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发生“颜色革命”国家的背景从政治方面来看:第一,各国宪法规定的多党制以及允许反对派的合法存在,为政权更迭提供了法理基础和现实可能性。“自己挖坑自己跳”,这是“颜色革命”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在已经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大多其国内官僚主义横行,官权泛滥,官员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官民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如在乌克兰,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很多官员在国家的私有化过程中大量侵吞国有资产,腐败让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丧失,加剧了人民对执政者的不信任,最终导致执政者失去民心。从经济方面来看:第一,各国经济状况总的来看并不好,人们对原当政者缺乏信心。第二,由于官权泛滥,官商勾结现象严重,导致大量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寡头手里,贫富分化明显,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不公正,因此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而在长期的感受到不公正之后,他们倾向于选择希望换一个执政者来“换换手气”--而不再去管一旦“换了手气”后是变好还是变坏。“颜色革命”得手有重要的国际原因:第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当前国际上是美国一家独霸,缺乏制约力量,美国可以不顾一切地推动“民主革命”“支持各国的反对派”,这与苏联未解体时的情况明显不同。当年,美国在苏联集团内搞一个国家,苏联就会在美国势力范围内搞另一个国家。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双方也就都有所克制。如今,俄弱美强使俄无力阻挡美的攻势。另外,美大肆鼓吹“美国民主制度”,而其他声音很弱。对美推行、民主革命,无人敢理直气壮地制止,这使美有恃无恐。第二,与美国不同,俄罗斯在格、乌事件中都表现得嘴硬手软,在关键时刻节节后退,对阿卡耶夫不支持,使依靠俄和支持俄的力量感到寒心,甚至有被出卖感。俄的这种表现可能影响到以后独联体国家的政局走向,即在美国攻势不减的情况下,亲俄势力可能转向,并不指望俄罗斯。第三,西方国家在许多问题上矛盾重重,但在“民主革命”问题上却表现得惊人一致,一些刚加入欧盟或北约的国家更出奇地卖力,而俄罗斯一方却势单力薄,且矛盾重重,形不成强有力的对抗力量。美国在推销“民主革命”问题上,在独联体国家遇到的反抗远不如在中东地区遇到的强烈。“颜色革命”的影响一、对独联体的影响独联体将更加松散,其他与俄有关的组织将遇到更大的因难,俄罗斯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颜色革命”对独联体特别是对独联体的支柱俄罗斯的打击是沉重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在“革命”后,重新启动本已奄奄一息的“古阿姆”,并扬言要退出独联体。1991年成立并始终面临“联”与“独”斗争的独联体,在“颜色革命”的冲击下有可能进一步松散,甚至会解体。由俄,白俄,乌,哈等国组成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在乌克兰“革命”后,由于乌对外关系重心的转移,也举步维艰。而吉也是由俄罗斯担纲的许多国际组织的参加者,这些组织包括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中亚合作组织等,目前,吉尔吉斯斯坦的外交走向尚不明确,即使它仍离不开俄罗斯,但如果明显向美倾斜,上述国际组织遇到的问题肯定也会增加。在失去若干合作伙伴支持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活动空间被压缩,重振世界强国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而且俄自身也面临着美国咄咄逼人的压力,在“颜色革命”的鼓舞下,俄反对派对普京政府的攻势增加。吉也并非一切都能如俄罗斯所愿,在美国的支持下,它迟早要发出与俄不同的声音。因此,俄罗斯的处境较以前明显严峻。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近期影响中吉经贸合作。2004年,中吉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6亿多美元。吉事件使中国商人蒙受重大损失。吉局势短期内难以稳定下来,2005年中吉贸易额肯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两国贸易变化状况仍受制于吉国内形势的发展。(2)中国西部安全会受到一定影响。吉即使不退出上海合作组织,也会影响中吉安全合作的进程。“三股势力”则会从中作祟,增加我防范的难度。(3)对中俄关系也有影响。吉事件表明,俄罗斯对中国仍缺乏足够的信任,害怕中国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因此,中国有必要重新评价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关系并调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战略。(4)对中美关系也有影响。吉事件表明,美国在中亚地区牵制中国的意图明显,欲在中亚地区制造“颜色革命”削弱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并利用中亚给中国西部安全制造麻烦。因此,中亚的新变化使中美之间又增加一个新的摩擦点。(5)我国国内防变的难度也相应增加。(6)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乌克兰等国很可能会由中国的朋友变成美国的棋子。对中国的启示第一,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社,才能使社会稳定,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为民谋福扯,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与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群众心连心。为民谋福社,也必须勤政廉政,对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否则,人民是不会容忍的。第二,面对美国式民主的渗透,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自身民主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美国为了达到推行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目的,不断利用非政府组织、各种媒体对外展开宣传,向独联体国家输出美国式“自由民主”价值观。当革命时机出现的时候,美国媒体给予反对派以广泛的舆论支持,发动宣传攻势,煽动民众推翻现政府的情绪,最终成就“颜色革命”。可见,加强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官方舆论的影响力、限制外国资本对本国媒体的渗透是应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侵袭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执政党应注意西方隐藏性很强的文化渗透。西方国家往往在娱乐节目、知识性节目等缺乏政治色彩的传媒内容中负载西方国家所提倡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同时,美国通过资助独联体国家的官员、学生、私人企业家到美国留学、考察和进修,培育独联体国家政界和思想界的“精英”,使这些人成为美国在独联体国家的“民主布道士”及反政府的中坚力量。所以,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是,对教师、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避免他们被拉拢成为“民主布道士”。通过舆论宣传,让青年知道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第四,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型国家面临的最棘手的课题。转型国家必须逐步加强民主建设。我国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社会、经济发展趋向于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意愿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我国在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时,必须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第五,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民众群体心态的把握和引导。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具体到某一时段的民众群体心态却也存在着情绪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等特点。人们对民主有一种急迫的渴望,但民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配套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尤其是在民主建设尚处于幼稚时期时,民众过度追求民主的心态反而会激发政局的动荡。格、乌、吉三国此次爆发“街头革命”,就与其国民迫切追求民主有关。因此我国在推进民主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民众的群体心态问题,一方面逐步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满足群众对民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教育,避免群众对民主的追求超越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甚至走上“街头政治”的“大民主”道路。第六、处理好地区差异和贫富分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地区分化和社会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区分化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仍然贫困落后。社会分化则主要体现在当前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逐渐拉大,城乡差距、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可以说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处于一个相当突出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矛盾的协调工作,既要从经济入手,调整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贫富的差距,又要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入手,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更要从制度方面下大力气,建立一个真正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第七,警惕外国势力干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自始至终起着推动作用,不但为反对派提供了大量经费、人员培训和舆论支持,甚至不惜支持反对派通过违反宪法的非民主方式夺权。美国并非真正想要推动这些国家的民主建设,而是更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与其历史发展阶段、当前国情、乃至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是一个自然长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外势力的介入,不仅不会推动其政治发展,反而会因为背离国情,导致社会动荡。我国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我国当前国情为基础稳步推进,要时刻警惕国外势力的介入。
本文标题: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