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保护-第一章绪论.
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与环境噪声污染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标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第一章绪论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定义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其含义和内容极为丰富。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其与主题相互依存;他的内容随主体的不同而异。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989年12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二条,对环境作了以下的界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中国环保法规定的也是一个“大环境”的概念,即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即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2.环境的基本类型2.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又如人类的定居、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情况和生产建设等,都属于社会环境的内容。它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共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村落环境、院落环境生产环境:工厂、矿山、农场、林场环境交通环境:机场、港口、车站环境文化环境:学校、文化教育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观等,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体:海洋、湖泊、江河土壤环境生物环境:森林、草原、水体地质环境2.2按照环境范围的远近大小,并且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来分类①聚落环境它是指人们平常聚居与活动范围内的局部自然环境,它具有明显的人工环境的特征,这是被人类首先污染同时又首先列为环境保护的环境范围。②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相互交错渗透而构成的。这一环境范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并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如放射性区域、山体滑坡、地震带等。③地质环境主要指地下坚硬的地壳层可延伸到地核内部。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同时可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地核产生磁场,保护地球生物④宇宙环境它是指包括整个地球直到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生物圈:地表向上23Km的高空,向下12Km的海槽。该圈层为生物提供了空气、水、土壤、岩石、阳光等生存条件,使得一切生物都在其间各得其所,繁衍生息,称为生物圈。3.环境要素及属性3.1环境要素的概念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要素通常为自然环境要素。其中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温度等。例如,由水组成江、河、湖、海等水体,全部水体组成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3.2环境要素的基本属性3.2.1最小限制律3.2.2等值性3.2.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3.3.4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最小限制律比如家养热带鱼,水质、饵料、光照等各个条件都非常好,但水温度低,热带鱼不能存活。最小因子限制律是由德国化学家J,V,李比西于1804年首先提出,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所发展而趋于完善。因此,在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遵循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改进,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最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如“木桶原理”,那块最短的木板决定这个木桶的装水量。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而不能用其余处于良好状态的环境要素去替代,去弥补。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或数量上如何不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各个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限制,在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具有等值性。如人类,没有空气、食物、水等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生存。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如藻类:C、N、O、S、P各元素在某一水体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齐备;另一水体中的前4种元素含量高,加和后远大于前一水体,但是不含P元素。结果是前一水体藻类能够生存,后一水体藻类则不能生存。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诸要素性质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比这个“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就是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是在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如土壤的存在给森林提供了生长条件;森林的存在又给许多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使水源得到了涵养、土壤不致流失,反过来又滋养着森林,森林等植物腐烂又成为土壤。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从演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圈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圈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孕育了生物圈,而生物圈又会影响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4.自然环境的特点环境作为一种公用品或公共财产,具有以下特点:稀缺性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矿藏等)会逐渐耗竭。空气和水等资源,如遭到了污染,人们想要寻求干净的、无损于人体健康的空气和淡水也并非易事。非独占性与非排它性如空气,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在你享用的同时也不会降低其它人的可利用性。外部性社会之所以往往不能在经济产值同环境质量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当的、均衡的经济联系,其中原因就在于,许多污染引起的费用并非由污染者来承担。这称之为“外部性”。自古以来,环境似乎一直是一种公共财产,人们可以自由地、免费地、长期地使用它而不必付出任何的代价。比如国内公用的牧场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为22.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4%,新西兰的1%。又比如,有一些排污的工厂,将污水直接排放,减少了作为工厂应该承担的治污费用,而将这笔费用转嫁给了社会。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EcosystemProduction,GEP)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机制于2013年2月25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实施,以该项目为例,如果沿用GDP核算,亿利集团20年让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的总投入达到了100多亿元,但它的产出只有3.2亿元,但是如果用GEP来核算,包括大气调节、土地涵养等多种功能,它的总价值达到了305.91亿元。5.自然环境的作用提供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料,无一不是取至自然要素。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如煤、石油、天然气、粮食等。上百万年来,环境一直给人们提供着大量的资源。消纳废物:限于经济、技术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有些副产品不能被利用,而成为废物排入环境。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容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并由存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将其中的一些有机物分解成为的无机物,又重新进入不同元素的循环中,称之为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功能,整个自然界早就充斥了废弃物。环境消纳废物的能力又称为“环境容量”。美学与精神享受:全世界有许多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中国的桂林山水,美国的黄石公园,埃及的金字塔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经济越增长,对于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越多。生命支持系统:人类不可能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自然界中,由上千万种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群落和各种各样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正在支持着人类的生存。1995年,美国“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离不开地球环境这个生命支持系统。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室这座人造世界的建筑面积约12750平方米,内部装备了5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热带雨林、海洋、沼泽地、草原和沙漠。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室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停留共计21个月。实验人员在对首批结果进行评估并改进技术后,于1994年3月6日二次进驻,工作10个月后于1995年1月走出。在这期间对大气、水和废物循环利用及食物生产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科学研究。实践证明,该计划失败了。“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O2含量从21%降到14%;CO2含量猛增。NO含量剧增到了79%,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B12的能力减弱,危害大脑健康。除了藤本植物比较繁荣外,所有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大树也摇摇欲坠;昆虫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几乎都死了;人造海洋中生物生存情况略好于陆地;人造沙漠由于没有控制好降雨,变成了草地;“生物圈2号”下层的温度又大大低于预计的数字。科学又一次证明,地球是孕育生命的摇篮。20多亿年间,地球上生物繁衍生息,存优汰劣,留存至今的动物约有数百万种。人类从诞生起,衣、食、住、行以及经济活动,无一不依赖这个星球,地球上的森林、湖泊、草原、海岸等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目前,人类还无法用人工方法保持地球的活力,没有人知道怎样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1环境问题:我们把人类环境的劣化、恶化或者潜在危机称为环境问题。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天灾(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类环境问题)人祸(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类环境问题)。唐山大地震惨境汶川地震天灾泥石流淮河水污染形势严峻(人祸)1.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采集、狩猎阶段第二阶段“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第三阶段“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8大公害事件)第四阶段“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第一阶段采集、狩猎阶段。刀耕火种、原始捕捞、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人类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其行为主要是被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总是与无知的野生动物觅食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力度相仿,这种破坏并未对自然产生太大的伤害。第二阶段“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农畜业畜牧业和农业之时期:人类开始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兴修水利等较大规模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提高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文明,但也相应地造成了显著的环境破坏。这一阶段占人类历史的几千年。生态平衡失调,出现局部环境污染、沙漠化、荒漠化、植被破坏、草场退化、森林锐减。许多古代文明古国纷纷消失。其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界虽有了较严重的伤害,但这种伤害仍局限于某区域,尚未对全球环境造成威胁。例如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大面积森林被砍伐而形成水土严重流失,造成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坡。楼兰古城古巴比伦第三阶段“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出现了8大公害事件这一阶段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的短短的几百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但由于人类采取的是一种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索取的手段,故对大自然造成了惊人的伤害。制造出许多种自然界中没有人工合成物质,如农药、塑料和多种无机、有机化合物。长期以来……。到了70年代未,这些物质已超过50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第一章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