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行为学考察作业姓名:袁俊杰学号:U201217251指导教师:贺慧上交日期:2014.5.4私密性层次一.提出问题:在公共空间中尤其是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不光需要考虑空间的开放性,同样需要考虑空间的私密性层次。二.分析问题:公共空间首先有其开放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之内进行活动,但是如果想要让人们在这个空间之内逗留,就必须要在公共大空间内制造多样化的私密性小空间,使人们感觉有所依靠,感觉自己不被外界所打扰。1.不同类型的人群有其不同的活动方式。公园作为公共空间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在此我们以武汉中山公园为例。我们发现在中山公园中,有非常明显的人群聚集点。年轻人喜欢在人民会场和中山公园游乐园的大草坪附近树荫下处野餐,休憩,人气非常足。老人们喜欢在亭台下,桥洞下聊天下棋,鼓捣乐器或者唱歌。而游人休憩则喜欢在背靠湖面或者假山的椅子上。而跳起舞的大妈和轮滑爱好者则集中于孙中山雕像周边的空旷广场上。人流集中地广场上,为纯开放性公共空间,在此广场上进行广场舞和轮滑活动,首先需要较为空旷的空间,再--次本身这种活动就不受外界人员活动的影响,相反而是影响外界。在道路围栏内的草坪上,围栏对草坪与外界形成了一个分隔,在草坪中人们可以看到外界的一举一动,而人们在树下也使得人有依靠感,减少被窥视的可能性。这些层次的空间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离,并没有产生相互的干扰,一种类型的活动都集中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人民广场片区给人的感觉就是是很好的生活场面。而靠南的的园林部分则是闹中取静,琴歌互答。中部的广场区域的轮滑和舞蹈则给人以热闹欢快的感觉。2.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中私密性层次的营造则各有异同。在亭台中,老年人进行下棋唱歌等活动,这些活动属于小团体性质的活动且本身需要一个较为独立安静的环境,外来者可以围观也可随时离场,并且亭台处于高处,有利于观察外部信息。形成了一个半公共空间。如图中所示,如果在一个单纯的围合大空间内,没有任何的遮挡,感觉整个人都没有任何的私密感,而在一个有相应内部点缀的空间,产生一点丰富的内部小空间,使得整个空间产生了丰富的层次,人们愿意在其中逗留。在相关居住区走访中,我们发现这个关系尤为明显,在紫松枫林上城中,中心景观广场中,空旷的地块没有任何人逗留,而在广场中的几个小花坛和围绕树木周围有座椅的树坛中,人群的聚集程度非常高,很多老人带着孙子在这里戏耍,玩闹,因为在这里个地方有树木的遮挡和绿荫,不容易被四周围高楼中住户所窥视,然而又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聚集。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在现代小区规划中,很多小区在中心部分营造了游泳池,例如南昌的商城世纪村小区和普瑞花园,这两个小区的游泳池处于中心景观轴线上,总平面图非常气派,但是我认为真的是犯了把人当鸟的大忌,这样的平面图在销售中心做出模型给人紫菘枫林上城展示的时候显得非常好看,吸引人眼球,甚至可以成为不错的卖点,可是人使用起来并不舒服。当你想在这个露天的泳池中游泳的时候,你的周围都点式高层和板式高层,每栋楼的住户都可以看见你游泳,你游泳的时候还会感觉到舒服么?所以俗一点说,如果不是这个人身材超级好,他是不会在这个泳池中游泳的。而现在的一些小区将泳池放入公共建筑中,置于景观轴线的端点收头的位置,成为轴线的一部分,而又使得游泳池有了遮挡,没有任何的被窥视的感觉,我们发现往往这种小区的游泳池人气非常高,例如雄楚大街上的阳光在线小区。关于椅子的私密性。三.模式答案: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不应只仅仅满足指标的要求,更应该从私密性的角度的角度去把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平面的美观,这是设计者对人的理解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四.答案图解:易识别性一.提出问题:在城市空间营造中注重整体结构规律的营造与基于人的记忆特点设计环境,可以加强区域的可识别性。二.分析问题:当人们走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果四周所有的建筑都是千篇一律的话,人非常容易陷入一种迷失感,不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道路将要通向何方,那么这样的城市建设方式是缺少易识别性的。1.一个城市的结构的整体性强弱与否影响着人对这个城市的认知。通过调查和自身体会,我们发现一个游客在北京或者西安找路要比在厦门上海容易找,北方城市的比南方城市更好找路,因为北方大部分城市所处地形平坦,路网横平竖直,南方丘陵山川多,道路受地形限制,路网较为曲折。北京是明显的中轴对称,所有的街巷依着中轴线对称展开,主次分明,城市意象特别明显。华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华科里虽然缺少一个目标性节点,但是在华科走路时,人们很难丢失方向感,因为华科的路网风格都非常统一,横平竖直。我们不妨把武汉三镇做一个比较,武汉这个名字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各取一字形成的,三镇的城市整体结构不同,所以在易识别性上也有所不同。汉口地处汉水以北长江以西,主要干道依附这两条河流走向,形成了五条L形的的大路,分别为沿江—沿河,钟山,京汉,解放,建设大道,五条大道依次排列,构成了汉口的基本城市结构。武昌的城市结构则有所不同,在武昌东西方向记住武珞路-珞瑜路和雄楚大街,所有的道路和建筑依靠着这两条路为骨干展开而在青山片区则是十分有规律的方格网状。汉阳老城区则是三镇中最不明显的,给人感觉相对较为杂乱,在三镇中城市意向也是最弱的。2基于人的记忆特点来提升城市的易识别性。一个人刚来到一座城市,一定首先是找这座城市的地标,通过这个地标形成自己对这个城市空间认知的原点开始发散。然后一个个节点之间相互成网,才构成了一个人对城市的初步认识。比如北京有朝阳门内大街,朝阳门外大街,就是以朝阳门为基点的。武大同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大内部路网复杂地形多变,但是由于有樱花顶,行政楼,图书馆等标志性节点,在武大内也很难迷路。我们将武昌的两条东西向干道武珞路—珞瑜路和雄楚大街来做一个比较,两条道路的交通都非常的繁忙,然而通过调查很多大一新生发现他们对雄楚大街的认知远低于珞瑜路,当他们从武昌火车站坐518武汉三镇道路示意路通过珞瑜路前往学校和乘坐903通过雄楚大街来学校的感觉截然不同,当坐在518路上的时候能够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所处在的位置,而在雄楚大街上则很难有这种感觉。再如长沙和南京也有着非常好的城市意象塑造,长沙火车站出站便是五一大道,能够直接看到岳麓山,岳麓山是长沙的城市象征,可以给初次来到长沙的人留下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南京火车站门口的玄武湖都给游客留下了记忆的节点。三.模式答案:在区域环境设计中要注意道路路网结构的规律塑造,减少断头路,与异形道路,使得区域产生普遍的路网规律,可增强区域的识别性。在区域中加强景观节点的塑造,达到对区域的控制作用,使得人们有物可以依靠比对,加强城市的易识别性。四.答案图解:珞瑜路沿线标志性建筑非常密集,有黄鹤楼,施洋烈士墓,街道口立交,武大华师正门等,雄楚大街上没有很多的标志性节点可供识别。减少拥挤一.提出问题:在密度大的空间内,将其分为更小的空间,增加其内部空间复杂程度,制造有趣的空间,尽量减少陌生人的正面接触,可以明显减小拥挤感。二.分析问题:所以减少拥挤关键在于人对密度的知觉,而人往往容易被特殊的东西吸引而且专注于专注于这件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空间喻园小区重构前,小区组团不明显,高层,遮挡华科标志物瑜伽山,在小区内找单元只能通过门牌号,初次进入者容易迷路。喻园小区重构后,小区中心绿地明显,形成极强的标志性,每个组团都配有组团广场或景观,组团内部道路统一,区域规律性和整体标志性都得到了体现.内的的节点,吸引人的注意力,可以使人减少甚至忘却拥挤感。中国的古典园林很早就将这一点纯熟的运用。这种方式往往用于高密度小区的宅前绿地和中心绿地的塑造。我们以江西南昌的东方海德堡的小区建设为例,在此小区住宅密度非常高,非常逼仄,中心景观轴两侧都是建筑,其密度非常大,但是其在中心轴线处营造了一条小溪的景观,用了很多天然材料,并且将两旁建筑的基地全部提高,当我身处其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在进行一个溯溪探险,时刻都要注意脚下的变化,这是我已经忘记了两旁的住宅。当我走完感觉自己走了很长,而当我走到外环道路上才发现其实这个小区面积并不是特别大。减少与陌生人会面交流的几率也可以减少拥挤感,在拥挤的大空间内将其变化为多个围合的小空间,则可以使得人的拥挤感大大降低,因为陌生人之间目光交流的几率减少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了对小空间控制的满足。这个方式可以运用于很多寝室和饭店大厅。首先以笔者寝室为例,西三舍为三人间,属于老宿舍,人均占有总平面图小区景观面积非常小,为增加个人对空间的控制,靠窗的两个床位的人中间摆放了书架,将两人之间的相连空间阻断,笔者还加了一个L型书桌,是的自己所处位置三面围合,形成了非常好的心理体验。三.模式答案:在拥挤的环境条件下,增加具有吸引注意力的物品,减少人们对拥挤的关注,可以明显减少拥挤感。减少陌生人之间接触的可能性,增加隔断同样可以减少拥挤。四.答案图解:笔者寝室武汉光谷广场的四季恋餐厅的布置也非常的有趣,其大厅的桌椅密度非常高,但是每个桌椅中间设置了舒适的圆形围合沙发格挡,就餐者与其他桌的就餐者视线相交的机会减少,那么拥挤感也减少了。图书馆自习室减小拥挤感办法
本文标题:环境心理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