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20世纪30年文学(1927-1937)
南国社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上海成立田汉领导1930年被查封绝大部分成员在田汉领导下加入左翼戏剧运动戏剧活动着眼于揭示内容和人物思想,表现上较彻底摆脱外国戏剧模仿和挣脱文明戏束缚,富有革新精神,中国话剧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成员有成为中国电影、音乐、戏剧、美术等骨干,如唐槐秋、陈凝秋、陈白露、赵铭、郑君里、金焰、吴作人、张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现代文学团体按照中国共产党指示,以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受鲁迅影响的革命作家为基础,吸收其他进步作家组成的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上海成立,成立大会选举常务委员(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通过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推动左翼文学运动发展《前哨》《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学导报》《文学新地》《文学月报》(刊物)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介绍宣传方面做不少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的文艺观点进行批判和论战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和迫害压制活动进行抗议和斗争重视文艺大众化运动,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形成文艺大众化运动领导的文艺运动取得创作的巨大成就,把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1936年为适应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自动解散在国民党迫害下顽强斗争6年,粉碎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培养坚强文艺队伍,为现代中国人民大众革命文艺事业作贡献,由于受中国共产党内“左”的影响,也有过宗派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歌团体1932年上海成立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等(黄浦芳)(发起人)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大众化(任务)上海、北平、广州、青岛、日本(分会地点)1932年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涌现王亚平、温流等青年诗人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共同特征)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艺术形式)抗日前夕停止活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是应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需要,由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直接筹划组织的反动文化团体鼓吹超阶级“民族意识”,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诬蔑、攻击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歌颂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剿杀革命人民的“武功”瞿秋白、鲁迅等左翼作家给予其揭露和痛击鲁迅指“民族主义文学”是“与流氓政治同在”的“流尺文学”,属于“宠犬文学”一种1931年“民族主义文学”偃旗息鼓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与独裁专制的反动政权的政治斗争在文学领域里德反映革命主义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宣扬文学史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客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1931年—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展开论辩胡秋原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阿猫阿狗文艺论》“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声机,那是艺术的叛逆徒”在《勿侵略文艺》和《钱杏理论之清算与民族理论文学之批评》等文影射或直接批评左翼文坛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对其进行批评苏汶自称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争》《“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发表文章与胡秋原、苏汶论争论争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是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一方面也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而左联有些理论家在发表正确观点同时,对艺术与政治、文艺的阶级性的认识及解说,有简单化、机械化毛病冯雪峰在文章中批评苏汶的错误,同时也检查左联的“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应该看做论争的重要收获社会分析小说中国现代以茅盾为代表的剖析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创作潮流,又称社会分析派从社会学角度写社会(主要特点),是作家创作动机,对生活和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选取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时代性强的重大题材;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塑造,揭示社会发展方向,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具有鲜明理性色彩;但也有思想大于形象的弊端茅盾、吴组缃、叶紫、沙汀、艾芜(代表人)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叶紫《丰收》都属社会分析小说新感觉派小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组成部分强调主观感觉而不注重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根本特点)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创办于1928年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开始,短篇小说《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并引申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显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是他们代表作现代派诗歌20世纪30年代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启发和影响,同时承接李金发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象征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追求总体上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以特有的青春病态心灵,咏叹浊世哀音,表达对社会不满和抗争,流露对人生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性作家“鲁迅风”杂文20世30年代,除鲁迅在创作外,在其影响下新的杂文作者出现,影响较大有瞿秋白、茅盾、唐、徐庸、聂绀弩等这足以证明鲁迅对这时期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家杂文特色可以用鲁迅风来概括国防文学中国看日战争前夕,就文艺界如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提出的口号鉴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和中外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转变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革命文艺界提出国防文学、国难文学、民族自卫文学等口号1936年左翼文艺团体解散,国防文学为多数人接受,国防戏剧、国防电影、国防音乐提出徐行、胡风等发表文章,不赞成国防文学口号,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文艺界展开论争周扬、郭沫若、徐庸等认为国防的主题应成为汉奸以外的一切作家的作品中心的主题,把不愿当汉奸的作家联合起来。这个口号提出最早,影响最广,理论最正确鲁迅、矛盾等也发表文章对两个口号展开论争左翼文艺界内部的非原则分歧反映形势变化和党的策略转变的不同理解,以及文艺界内部宗派主义和解散左联等团体引起的隔阂关于这场论争有1982年出版的《“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国防戏剧运动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戏剧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侵华,华北危机严重,上海文艺界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国防文学,相应也提出国防戏剧,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运动以市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根本变化,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多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剧,在抗日反侵略中起积极宣传激励效果《上海屋檐下》《回声》《汉奸的孙子》《走私》《赛金花》《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发展为抗战戏剧运动太阳社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上海成立蒋光慈、阿英、孟超、(发起人)夏衍(沈端先)、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卢森堡)、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主要成员)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转到上海的共产党员,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除理论创造外,更注重现实的工农斗争题材,表现鲜明政治倾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拓宽者》《海风周报》(主要刊物),编辑并出版太阳丛书1929年解散,成员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五烈士指左联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锵、李伟森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后被称左联五烈士生前大都从事革命活动,并以文学为武器参加战斗,从不同的经历走向革命,又把不同的经历带进文学,为初期无产阶级文学留下业绩汉园三诗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汉园集》,被称汉园三诗人,表现现代派诗歌主张,注重以诗传达独特气质何其芳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统一李广田风格质朴、蕴蕴藉深沉卞之琳不露声色中深含情感和哲理,对现代诗歌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探索,文字奇巧新格律诗派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得名于1928年《新月》创刊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格律诗探索上做贡献,探讨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闻一多、徐志摩做成功尝试闻一多《晨报副刊诗携》提出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艺术美,奠定新格律诗理论基础《死水》全面实践其新诗格律化理论,并显示创作基本风格徐志摩新诗创作受英美诗影响《再别康桥》体现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朱湘等创作也促进新格律发展论语派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流派1932年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林语堂(代表)陶亢德、邵洵美、周作人(代表人物)自称是“性灵派”和“语录体”的继承者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初期提倡幽默,不谈政治,对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多有讽刺,后期倡导闲适的小品文,思想倾向消极京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20世纪30年代文学流派追求文学自由独立,反对从属政治和文学的商业化,是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主要成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称之为京派是因为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主要刊物)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基本特征)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思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第一人表现乡村(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大都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发展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带浪漫主义没有正式组织,只是名称的沿用文风淳朴,贴进底层人民生活;显现乡村中国文学形态是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边城》《长河》《萧萧》(代表作)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烙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基本风貌/特征)海派文学20世纪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产物对都市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因(广义)鸳鸯蝴蝶派(狭义)主要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叶灵凤《紫丁香》刘呐鸥《都市风景线》茅盾《子夜》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代表作家及作品)现代派(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形成而在中期鼎盛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实际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现代诗派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重视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借助朦胧意象抒写复杂内心活动;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中温庭筠、李商隐一派诗风;具有意象繁复、联想奇特、语言感官化、主旨朦胧美的美学风格;新感觉派主要成员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受日本新感觉派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善于在快速节奏、跳跃的结构和五彩缤纷色调中表象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文明;注重挖掘人物潜意识、隐意识和各种心理动态;刻意捕捉创作主体刹那间感受和印象,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外化到客体上描述具可感性和立体感《都市风景线》《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山海狐步舞》《鸠摩罗什》《梅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20世纪30年文学(1927-193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