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文学文化知识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选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2分)“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写出了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意境可谓空灵绝妙。(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3、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秋”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俯视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的情感。(3分)4、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2分)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峨眉山月歌》测试题1.默写:(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2分)(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分)3.解释下列词语:(3分)向:到。发:出发。下:顺流而下。4.“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朝(朝代)的李白(姓名)。(1分)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文学文化知识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2.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岐三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悲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①自然的景色。②国家的衰败。③诗人自己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5、解释词语寻常:经常君:指李龟年寻常:平常几度:多次6、“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7、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文化知识岑参:唐代著名边塞派诗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三、中考习题巩固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等词语中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文化常识李益:唐代诗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妻神寒骨。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三、中考习题巩固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答: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3、《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边塞荒凉的、凄清的环境氛围。4、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分9.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3分
本文标题: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