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教案主讲教师:倪侃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孔德创立社会学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一词。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时代背景——两大革命(18世纪始于英国,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以1789年为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思想背景——历史上有关社会的思想,特别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启蒙运动以来,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和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作理论准备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2、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产生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和英国社会进化论者斯宾塞。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韦伯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美国为中心,主要理论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二、社会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1、传入1891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群学》。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严复翻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定名《群学肄言》。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社会学》一书,是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翻译出版的外国社会学著作的第一部。2、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费孝通: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约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二是个人和社会行动(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三是其它。近年来,我国社会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看法:(1)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归入社会);(2)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律(归入人和社会);(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归入社会);(4)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归入人和社会);(5)社会现象及相互联系(归入社会);(6)社会生活的结构和联系(归入社会)。2、郑杭生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运行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学科地位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一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特殊(中介)单科性的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个别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历史学。研究社会,以时间为纬度考察因果关系,社会学则关注现在。(2)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早期时期,甚至前人类时期。社会学集中于对现实的考察。(3)心理学。关注个体及其内在过程,即思想中发生了什么。(4)政治学。聚焦于政治组织及其行为,社会学不限于此。五、社会学与社会1、社会学的特点(1)发展历史短,自身变化大(2)研究范围广,具有综合性(3)现实性强,具有敏感性2、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2)导向功能(3)操作功能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了解功能(2)预测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六、怎样学习社会学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实际2、批判性地吸取和借鉴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积极成果3、培养社会学的眼光和想象力思考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社会学是如何产生、发展的?3、如何将社会学方法有效地运用于现代社会研究之中?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1、社会要素说2、功能主义:十条件3、社会条件说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基本含义有三:结构;功能;作用过程和原理(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按社会机制的形成,分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分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分显机制、隐机制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第一节社会概述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3、古代社区单位。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2、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按社会总体结构分: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六、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纵向运行(社会变迁与发展):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化的关系二、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略)三、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略)思考题:1、社会的含义是什么?2、试述社会的特点与功能。3、什么是社会运行?分别从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角度分析。第四章文化第一节文化的涵义与特性一、文化的涵义英国社会学家泰勒1871年在《社会文化》中:“文化或文明,依民族志广义的讲,是一整体,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文化的层次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中义:人类创造的科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等精神财富。狭义:科学知识。二、文化的来源文化起源于:劳动文化遗业文化发明文化借取文化融合三、文化的特性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普遍共享性差异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四、关于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功能主义的解释方法人种学的解释方法生态学的解释方法意识形态的解释方法物质条件决定论第二节文化的区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的内容与结构一、文化的内容1、符号2、语言3、价值观4、规范5、行为模式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理想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一般功能文化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记录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二、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思考题:1、文化的含义是什么?2、试述文化的特性。3、文化有哪些功能?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与特性一、社会化的涵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特性历史性与承继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共融性的统一阶段性与终身性的统一主动性与制约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三、社会化的意义从社会方面分析1、人的社会化是社会新陈代谢,种族绵延的需要。2、人的社会化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需要从个人方面分析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2、社会化是形成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较高的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很强的适应能力积极的合乎社会要求的需要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体社团组织参照群体社区文化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一、社会化的过程(见书,略)二、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思考: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三、社会化的内容习得基本的社会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思考:为什么社会化不会造就同一模式的人?第四节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化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三、代差思考题:1、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是什么?2、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3、试用社会化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第六章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一、社会角色理论角色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的。拉尔夫·林顿论述了角色与地位的关系。欧文·戈夫曼创立了“戏剧理论”。二、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获得方式的不同,即角色获得是否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思考:为什么说自致角色的获得除了个人努力外,还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根据人们承担
本文标题:社会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