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提供一份参考资料。个别题老师最后一堂课讲的答案与整理的有出入,请有心的同学继续整理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复习思考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P35)依据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我国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书本P7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就很难巩固和加强。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哪些新成果?答:一、对中国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对中国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新探索——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原则的新认识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坦率地承认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答:(一)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范畴和体系框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贡献。4.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答: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回顾20多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说是制度变迁,倒不如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纵向来看,生产方式的变革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生产方式的变革体现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各个主要方面。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首先,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劳动方式的巨大变革。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改革不仅是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全面实行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扩大企业经营权、实行企业自主经营为起点的,而且是以坚持与完善农户2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农户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为主要目标的。伴随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我国社会生产技术有了空前的进步,技术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初步应用,我国农业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表现是,企业技术进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企业技术进步由全面、全套设备引进为主向依托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密切结合的完整循环方式转变,从而使我国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次,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社会生产形式的重大变革。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经济改革是以劳动方式的变革为起点的;从逻辑关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则是以生产形式的变革为核心的。从纵向联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可以划分为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历史阶段,商品化——市场化是贯穿整个经济改革过程的主线;从横向联系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劳动交换形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是贯穿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价格改革、政府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改革的主题。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质上是我国社会生产形式的重大变革。从劳动交换形式来看,就是从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全面形成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使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实现人们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最后,中国经济改革是我国生产社会形式的伟大变革。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劳动方式由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变革,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必然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的社会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改革实践中,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存在与改革的同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公有制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联合劳动健康发展的同时,雇佣劳动和个体劳动等劳动形式也普遍形成。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革,既是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条件。只有实现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形式的市场化改革,才有可能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只有形成市场化的劳动形式,才有可能形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因此,中国经济改革绝不仅仅是劳动方式和生产形式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也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的伟大变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内容与关键环节。5.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时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怎样看待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P13、P23答:具备。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建国初期都没有确定本国为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些国家都由共产党单独或联合执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同苏联结盟或保持密切的关系,因此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倾向。苏东剧变是20世纪末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也是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最严重挫折。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和改革中必须汲3取以下三点主要历史教训。其一,要警惕右的错误,同时要花大力气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长期不能克服“左”的错误,便很容易滋生右的东西,造成先“左”后右合葬社会主义。其二,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它们的改革不是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而是要根本放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之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首要的关键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进而按照这个基本规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只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就必能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其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虽然不是导致剧变的决定性原因,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快发展自己,以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以利用的突破口。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第二,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7.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1)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2)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3)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的方式有: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4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点。8.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论述要点,实际部分请自行联系。)答: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历史沿革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2)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3)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4)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目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加上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5)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保障;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9.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答: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任何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有:1、经济全球化为扩大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复习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