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日地距平比=(实际日地距离-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它反映日地距离的变化情况。图1为日地距平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读图完成1~2题。1.日地距平比由m变至n期间,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C.巴西高原由雨季过度到旱季D.海口昼长先变长后变短2.当日地距平比为n时,杭州(约30°N)正午太阳高度最可能是A.83.5°B.80°C.40°D.36.5°一组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考察途中他们看到如下景观:“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座山峰,其中一座山峰目测距离约2km(只考虑图示范围内的地形)”,据此回答3~4题。3.右图是他们使用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推断他们的位置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降水量多于乙地B.乙处易产生泥石流C.图中河流落差可能为450mD.该处可见苹果、柑橘等林木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右图为世界局部地区降水相对变率(%)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降水相对变率分布的一般规律是A.年降水相对变率随纬度升高而升高B.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相对变率逐渐变小C.地势越低的地区,年降水相对变率越小D.降水量大的地区,年降水相对变率小6.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由于地势低,水汽易深入,降水多B.②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终年多雨C.③地年降水相对变率大,水旱灾害多发D.④地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导致动物大规模季节性迁徙右图中MQ、MN、NQ分别为晨昏线、纬线、经线的一部分,P点的纬度为30°,M与N的经度差为30°,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5:00。完成7~8题。7.Q点的纬度可能是A.20°NB.0°C.30°SD.35°S8.有关该日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P点B.Q点的昼长等于M点的夜长C.N点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D.P点昼长14小时图甲为“地球表面四地北半球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正午影子长度与影子朝向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四地按纬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10.图乙为冬至日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其中与图甲中④地相符的是A.aB.bC.cD.d右图为世界某大陆局部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当图中北部地区受图中所示盛行风影响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莺飞草长B.潘帕斯草原草木枯黄C.地中海沿岸温和湿润D.南极附近出现极光12.此季节,对①②③④地气候特点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高温多雨B.②地受来自低纬内陆的西北风影响,炎热干燥C.③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高温多雨D.④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炎热干燥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2012年10月15日联合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l5日20时至l6日20时,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读图完成13~15题。13..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4℃以下B.4℃以下C.—6℃以下D.6℃以下14.上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15.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其以春季最多,原因主要有①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状况更干燥、裸露②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植被更多③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减少.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右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16~17题。16.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国家,通常城市化水平高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速度也快17.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8~19题。18.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B.acdC.abdD.bcd19.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B.bC.cD.d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冬、夏两季等温线(相邻两条等温线数值差相等,字母a表示等温线数值)分布图,图中反映出不同的季节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和南、北温差均有较大的差异。回答20--21题。20.依据文字和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实线表示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弯曲状况②图中甲、乙两点间的温差值,虚线表示的季节小于实线③虚线表示的季节,甲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均大于乙处④图中P所在区域的地形可能是山地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21.如果图中相邻等温线间温差为2℃,则冬季甲、乙两地温差可能是①4℃②5℃③8℃④9℃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22~24题。22.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23.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A.冬季、冬季B.冬季、夏季C.秋季、春季D.夏季、秋季.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5~26题。2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读图结合材料完成第27~29题。27.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28.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A.1月B.4月C.8月D.12月29.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内蒙古某山有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如右图所示)。完成第30~31题。30.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A.玄武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31.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850米。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具有大面积原始森林。读图回答32~34题。32.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条件是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B.沟内封闭,光照弱C.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D.地处阴坡,气温低33.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这是主要因为A.全球气候变化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34.关于海螺沟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前端堆积物颗粒均匀B.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C.沟内小溪流量季节变化很小D.沟内原始森林为热带雨林右图是空间上气温为3°C的某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5~36题。35.从热力环流原理看图示近地面A.①为海洋④陆地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C.①郊区④为城区D.①为陆地④为海洋36.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5°C。则飞机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飞行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A.①B.②C.③D.④MN线是地球上的晨昏线,且其长度是完整晨昏线的一半,P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读图回答37~38题。37.此时P点A.正在北移B.地方时为0点C.太阳高度为0°D.昼长夜短38.若MP、NP长度保持不变,且P点与M、N两点的纬度差均在变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B.北半球低纬度昼长和夜长的差值在变大C.我国的河流均处于枯水期D.北京的街头华灯初上,市民正在纳凉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39--40题。.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4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广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东阳中学12月阶段性检测答题卷(高三地理)41.(16分)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层厚达20000米;冰川侵蚀力与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成正相关,与河谷的宽度成负相关。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早期,木材运输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浮运。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进行漂浮木材);另一种方法是陆运,木材的陆运指冬季用马拉木材在飘雪上滑行。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右图)(1)简析甲城市所在国家耕作业不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2)在未修公路、铁路前,M国高纬度森林的木材运往河口加工厂采用浮运,试从河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冰川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分)26.依据图文材料及所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0分)图中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艾尔湖的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及雨水。它的面积变化很大,降雨量较大时,面积可达8200平方公里。降水较少时便出现干涸。下图为某国部分区域概况图。(1)图中A、B两地纬度相近且都位于沿海,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明显差异,试分析此差异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和所知识,分析艾尔湖形成时令湖的原因。(6分)(3)说明大分水岭对甲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
本文标题:浙江省东阳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2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