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浙江省金华温州台州三市部分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十次联考(期中)试题
1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第十次联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一.选择题1.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四合院民居图(如图4),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话说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A.山西人自私自利的思想B.山西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C.山西人敬水如神D.山西人认为水中含有矿物质,需保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2.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读表1完成4~5题。年份世界总产量该农产品总量世界排名及产量1234某农产品1993264.5印度72.0中国58.8斯里兰卡24.5肯尼亚20.01996263印度72中国59斯里兰卡25肯尼亚254.该农产品为()A.棉花B.甘蔗C.茶叶D.天然橡胶5.该农产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A.热量较好、雨量适中的暖温带地区B.亚热带的丘陵地区C.海南岛、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D.热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6.驱动大气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C.地表径流D.大气环流2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完成7、8题。7.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8.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完成9、10题。9.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10.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2012年8月,图示地点发生火灾,大片森林被大火吞噬。读图完成11、12题。119º116º34º太平洋过火点32º11.图中火灾点山麓地带的植被大部分是A.亚寒带针阔叶混交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2.该次大火火势强劲的主要原因是A.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强B.受沿海暖流影响,气温偏高C.受热带气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D.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少雨下图为某年10月17日超强台风“鲇鱼”移动路径预报图。读图完成13~15题。313.台风对应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冷锋C.反气旋D.暖锋14.据图判断,17~22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变化特点是A.一直变大B.先变小后变大C.一直变小D.先变大后变小15.21日海南岛主要吹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16.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完成17-18题。17.冰岛位于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盛行西风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18.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下图为某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19-20题。19.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A.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B.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北风C.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D.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南风20.此时A.黄河下游地区阴雨绵绵B.渤海湾沿岸雨雪交加C.福建沿海地区狂风暴雨D.金沙江河段风和日丽“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4图10120º40º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准将变为现实。21.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的能量B.地球的引力C.陨石的撞击D.太阳风侵袭2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A.失重力B.超高温C.低辐射D.高真空2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A.质量差异B.形态差异C.自转差异D.公转差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完成24、25题。第24、25题表24.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成A.大理岩、板岩B.片麻岩、大理岩C.石英岩、板岩D.石英岩、片麻岩25.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二.非选择题26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图10),回答问题。(10分)行走方向东北方向东南方向岩石石灰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砂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岩层代码①①②③④③⑤②①5(1)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当地时间14时46分),A地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属于__________(自然灾害类型)。(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与__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附近,属于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3)此次地震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图中B地自然带为__________带,B→C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分异规律。D地纬度与C地相当,自然带却与B相同,这是由于受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所致。27.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5)F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_______。28.【加试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本题。材料一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图8)材料二智利位于南美西部,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前总统阿连德曾称“铜,就是智利人的工资”。从2007年开始,日本数家著名的国际铜业公司逐渐加大了对智利中北部铜矿开发投资,将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工业形成统一体系。(1)试评价智利在铜矿开发方面的有利条件。(3分)(2)大量的铜矿开采会对图中甲河流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8分)(3)近年来日本对智利铜矿开发投资逐步加大,对智利来说有利有弊,试加以分析。(4分)29.【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15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图16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图86(1)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2分)(2)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白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7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第十次联考卷答案一.选择题(25*2=50分)二.综合题(50分)26.(1)地质灾害(2)太平洋、消亡、环太平洋(3)海啸、滑坡、泥石流等(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纬度地带性、洋流、海陆位置等27.(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2)安第斯山脉、阻挡水汽(或形成地形雨)(3)赤道暖流、增温增湿(4)_热带雨林、全球变暖(5)巴西利亚、政治中心28.【加试题】(1)钢矿资源丰富,距海港近、海运交通便利,政策支持;(2)山区开矿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加剧;开矿消耗大量淡水,导致旱季缺水严重;加剧废水排放,形成重金属污染;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资源锐减;耕地质量减少,农业减产;(3)利:带来资金和技术;加快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当地就业;(任答两点)弊:加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不利于本国国家经济安全。29.【加试题】(1)邻近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邻近印度洋主航线和世界主要石油产地)(2)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终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倔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深居内陆地形闭塞(3)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部分路段气候高寒,冻土广布部分路段沿线沙漠广布(任答3点)(4)雨水冰川融水123456789101112131415BCCCBBABDBCDABA16171819202122232425CBBACCDACD8(5)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3点)
本文标题:浙江省金华温州台州三市部分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十次联考(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3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