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浙财组织行为学课件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本章知识要点:第一节知觉与归因知觉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社会知觉,范围和偏差,归因的概念,类型和归因理论第二节态度与价值观态度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个体价值观的确定,价值取向与行为第三节学习与行为塑造学习的概念,行为学习,认知学习,社会学习,行为的塑造方法,行为强化的种类,行为强化的程序23第一节知觉与归因一、知觉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对感觉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处理后,反映出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知觉比感觉复杂,除了生理因素外,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历来心理学都认为个体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知觉,是决定其行为方式的主要因素。4一、知觉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上的简单相加2知觉来源于客观世界,但与客观世界有一定的距离3知觉是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4知觉经验有维持不变的倾向知觉的基本特征5一、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强度。各种刺激必须达到某一最低限度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官的反应,这种引起反应的最低限度的刺激,心理学上称之为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ld)。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人们就越容易从背景中把对象区分出来。3)反复的刺激。在组织中,重要的信息需要反复发布,才能深入人心。4)对象的组合。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但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人们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6一、知觉2、主观因素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影响人的知觉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1)动机与兴趣。2)个性特征。3)过去的学习与经验。4)知觉解释的角度不同。影响知觉的因素71、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包括对事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凡对人的知觉都属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这一概念,其最初的含义是指知觉过程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将社会知觉定义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2、社会知觉的范围1)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推断出这个人的动机、感情、意向、性格等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它包括自己与他人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和谐,可以有一种愉快的心理气氛,能促进工作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的状况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有明显的情感因素。3)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人们不仅去观察别人的行为与内心,而且也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一、知觉社会知觉8一、知觉类型自我评价自我追求物质自我对自己身体、衣着、家族所有物的自豪或自卑追求身体外表欲望的满足,如装饰、爱护家庭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亲戚、财产的估计引人注目、讨好别人、追求情爱、名誉、地位等精神自我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平的优越性或自卑感在宗教、道德、良心、智慧上求上进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93、社会知觉的偏差社会知觉往往出现偏差,常见的偏差有以下几种:1)第一印象偏差。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好,有利于今后的交往,第一印象不好,今后可能不再来往。2)晕轮效应偏差。亦称哈罗效应偏差。我们在观察某人时,由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明显突出的特点,这个特点成为笼罩他的光环,使我们看不到他的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3)社会刻板印象偏差。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种人或某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一般人认为当官的喜欢摆架子,学生很单纯,商人很奸诈,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灵等等。4)投射偏差。投射偏差是指个体在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想法与爱好转移到他人身上。一、知觉社会知觉10归因的概念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人在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时,并非对各个对象无关联的知觉,而是倾向联系前后左右关系,组成因果系统。例如,某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很差,他的主管就很有必要搞清楚员工低绩效的原因,并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这就是一个寻求因果联系的过程。二、归因归因的类型将人的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界环境(如社会舆论、社会条件),称为情境归因;将人的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为者本身(如能力、兴趣、信仰、态度、性格),则称为个人归因。个人归因(内在归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情景归因(外在归因)也可分为两种:一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二是机遇状况的好坏。其中,能力、任务难度为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则随时改变,不够稳定。11归因理论二、归因1、凯利的归因理论在归因理论中,凯利(H.Kelly)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最大。凯利根据共变原则提出了一个试图全面解释归因过程的理论。在凯利的理论中,行为的原因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即行为者主体、行为指向的对象和行为发生的环境,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找出能够说明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凯利认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主要是根据对上述三方面原因进行比较来判断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的。他据此提出了归因所依据的三个原则:(1)一致性原则。将行为主体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相比较,看他的行为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相同,则一致性高,不同,则一致性低。(2)一贯性原则。将行为主体的行为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来进行对比,如果行为的发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则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3)差异性原则。看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是否因行为对象而异。如果行为主体的某种行为表现因事而异或因人而异,则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12归因理论二、归因2、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因素可以根据内外因、稳定不稳定和是否可以控制三个维度分类。其中,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不可以控制。维纳的归因式如表2-2所示。表2-2维纳的归因模式归因因素归因维度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内因不稳定不可控内因稳定—外因稳定不可控外因不稳定不可控13归因理论二、归因人们对工作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对随后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反应有很大影响。表2-3汇总了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模式和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表2-3人们对工作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和相应的心理、行为反应行为结果归因模式成功失败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能力、任务难度努力、机遇满意、自豪幸运、感激工作努力积极性提高/降低挫折、无助不满、敌意降低努力积极性可能提高在绩效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成功与失败也会作归因分析,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归因的结果直接影响指向下属的管理措施,如表2-4所示。行为结果归因结果成功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赞扬、认可、奖励赞扬、认可、奖励增加任务难度—培养、辞退批评降低任务难度同情、支持失败表2-4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的归因结果及其管理措施14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原因的归因对理解组织行为是重要的。如一个习惯于把低绩效直接归因于下级的管理者则比另一个把低绩效归因于超越下级所能控制的环境的管理者更易产生惩罚行为。管理者确信员工没完成好任务是因为缺少适当的培训,管理者理解了此事并给员工更好的指导或更多的培训。同样如果管理者确信下级因不努力而造成极简单的错误,则他会非常愤怒。归因理论对我们认识人的行为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者在对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引导时,要尽可能地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对于成功者而言,不能将成功完全归因于他们智力水平高、能力强,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如他们工作努力、各方面支持配合、任务较易完成、情绪好等。对于失败者,要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条件不成熟、领导不力等,而尽量避免归于能力差、水平低、任务太难等稳定的内外在因素。这样,使成功者不骄不躁,使失败者不气馁,努力不懈。归因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的意义二、归因15第二节态度与价值观一、态度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外界刺激与个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特定对象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和各种事物,这些对象可称态度对象。个人根据态度的不同,对外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态度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感知、思维、理解和看法,即对态度对象真假好坏的笼统的认识。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即对态度对象的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常常使用“喜欢-厌恶”、“尊敬-轻视”、“热爱-仇恨”等词表示。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例如,他是一个好员工,我打算褒奖他。态度的行为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是行动之前的意向活动。16态度的特征一、态度态度是复杂多样的,但也有它自身的规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具有以下特征:1)习得性。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nf)认为,态度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2)对象性。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如,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态度,群众对某项管理制度的态度等。3)协调性。态度中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份是相互协调一致的。4)持续性。态度的持续性亦称态度的稳定性。态度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但态度形成之后,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久而久之,将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以固有的行为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某种态度。5)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它虽然影响行为,但并不等于行为本身。17态度的功能态度作为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它对个体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1、影响社会知觉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知觉框架,个体凭借自己的好恶喜厌情感,对信息进行筛选,有选择的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排斥不合适的信息,甚至曲解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某种偏见。2、影响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明显受到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与忍耐力有关。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使其无法达到目标时,便产生了挫折。2)与社会交往有关。人的某种态度与某种情绪、情感的满足与否有关,社会交往能满足个人的感情需要,但个人的社会交往又受到其原有的态度体系的影响,个人已形成的态度会使他对特定的人持有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3)与行为动机有关。态度具有动机作用,态度中有行为意向因素,态度驱使人们趋向或背离某些事物,态度使人具有某些嗜好和禁忌。一、态度18态度与行为两者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1、态度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人的行为按性质划分有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不同的行为受到不同的态度的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持合作关心的态度,消极对抗的态度还是无所谓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根据态度,可以预见人的行为倾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与测量的方法了解人们的态度。2、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完全一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拉皮尔(Lapiele)研究了旅馆老板的表面态度与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拉皮尔曾带领一名中国学生和他的妻子游历美国,他们在66家旅馆,184家饭店下榻。所有的旅馆都给了他们床位,饭店业给他们开餐,事实上,他们去美之前,给这些地方各寄去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把中国人当做客人接待,有92%的答复是不愿意。这项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并非一一对应。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一、态度19布罗伊菲尔德(A.H.Broyfield)和克罗克特(Crockett)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率的关系作了40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职工,其工作效率可能很高,但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感到不满意的职工,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他们认为,员工对工作所持的态度与生产效率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态度与行为会不一致呢?这主要有几个
本文标题:浙财组织行为学课件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3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