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讲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德根副院长上午学习内容(9:00——12:00)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胡锦涛同志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科学发展观地位与评价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化。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经验的科学总结•(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启示•世界主题:和平、合作与发展•中国发展道路:和平崛起(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经验的科学总结•“发展”与“增长”•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则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提高。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使人民免于匮乏的自由。”(三)“增长”与“发展”指标(“GDP”与“HDI”)•国民生产总值(GDP—grossnationalproduc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着重于经济增量,而不在存量;只重于物质财富,而不在其他社会财富。•它是经济“增长”论下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四)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HDI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衡量尺度。是测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1)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2)知识,用成人识字率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表示;(3)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表示。HDI高于0.80,是高人类发展水平;0.50—0.79之间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50则是低人类发展水平。(五)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到上世纪50年代),实现工业化或技术化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第二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反思单纯的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从经济文明到政治文明(政治暴力);•第三阶段(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第四阶段,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全球共识为标志。国内外七种发展观介绍•经济增长论—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增长的极限论—《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循环经济的发展观—生态型资源利用。•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三、经济增长论—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以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将发展同等于经济增长。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形成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体现收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却出现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此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增长的极限论—《增长的极限》发展观•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世界性问题(WORLDPROBLEM):军备竞赛、环境恶化、人口爆炸和经济萧条等。它指出: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倡导的“人类征服自然”,其后果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这条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实现上引导人类走上了一条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线性增长与人口、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罗马俱乐部结论•a、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b、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全球均衡状态可以这样来设计,使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c、如果世界人民决心追求第二种结果,而不是第一种结果,他们为达到这种结果而开始工作得愈快,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当然,反对观点认为增长极限论将人置于被动的地位,轻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综合发展观—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系统工程。美国学者发动了“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1983年联合国推出《新发展观》,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新的发展主题。•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观—生态型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从物质流动的方向分析,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体现了新的经济观,即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当循环利用。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以199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森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这种发展观认为,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包括几种在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可持续发展观—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应当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困,才能为生态危机提供解决的物质条件,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三是提供了代际公平的概念。后代人与当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下午学习内容:(14:30——17:30)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面临着如下不利条件:–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债务沉重;–人口基数大、素质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人均超过800美元的目标,2003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第三步是再用20年,到建党100周年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基本实现小康。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20年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突显期。发展任务艰巨,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是经济总量上,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低收入国进入中低收入国行列。今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多样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二是经济社会结构,我国处于结构转换期,矛盾期,服务业比重增快,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富余劳动力增多。只有靠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资源、环境、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经济体制上,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五、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一)任何发展观都是哲学思想的体现•(二)科学发展观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一)任何发展观都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古代社会发展观: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生死轮回、上帝创世等。•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优胜劣汰)、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功能论)、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合作论或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冲突论)。(二)科学发展观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原理: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和矛盾论,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三)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前苏联发展道路:•中国执政党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落实挨打”论—工业化;•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苏共亡党亡国的主要的原因•1、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思想上长期僵化,理论上、实践上、党政行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导致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使苏式的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失去了号召力。•2、在作为唯一执政党的前苏共内部,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严重的腐败现象。•3、前苏共在选拔领导人和实行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他们的思想政治倾向,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观的基本要求•(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经济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包括,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小康社会等。•2、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主题,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参考。•3、中国现实差距需要发展。据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5767 .html